看松庵记

龙泉多大山,其西南一百馀里,诸山尤深,有四旁奋起而中窊下者,状类箕筐,人因号之为匡山。山多髯松,弥望入青云,新翠照人如濯。松上薜萝,纷纷披披,横敷数十寻,嫩绿可咽。松根茯苓,其大如斗,杂以黄精、前胡及牡鞠之苗,采之可茹。

吾友章君三益乐之,新结庵庐其间。庵之西南若干步有深渊二,蛟龙潜于其中,云英英腾上,顷刻覆山谷,其色正白,若大海茫无津涯,大风东来辄飘去,君复为构“烟云万顷亭”。庵之东北又若干步,山益高,峰峦益峭刻,气势欲连霄汉,南望闽中数百里,嘉树帖帖地上如荠,君复为构“唯天在上亭”。庵之东南又若干步,林樾苍润空翠,沉沉扑人,阴飔一动,虽当烈火流金之候,使人翛翛有挟纩意,君复为构“清高亭”;庵之正南又若干步,地明迥爽洁,东西北诸峰,皆竞秀献状,令人爱玩忘倦,兼可琴、可奕,可挈尊罍而饮,无不宜者,君复为构“环中亭”。

君诗书之暇,被鹤氅衣,支九节筇,历游四亭中,退坐庵庐,回睇髯松,如元夫巨人拱揖左右。君注视之久,精神凝合,物我两忘,恍若与古豪杰共语千载之上。君乐甚,起穿谢公屐,日歌吟万松间,屐声锵然合节,与歌声相答和。髯松似解君意,亦微微作笙箫音以相娱。君唶曰:“此予得看松之趣者也。”遂以名其庵庐云。

龙泉之人士,闻而疑之曰:“章君负济世长才,当闽寇压境,尝树旗鼓,砺戈矛,帅众而捣退之,盖有意植勋业以自见者。今乃以‘看松’名庵,若隐居者之为,将鄙世之胶扰而不之狎耶,抑以斯人不足与而有取于松也?”金华宋濂窃不谓然。夫植物之中,禀贞刚之气者,唯松为独多。尝昧昧思之:一气方伸,根而蕴者,荄而敛者,莫不振翘舒荣以逞妍于一时;及夫秋高气清,霜露既降,则皆黄陨而无余矣。其能凌岁寒而不易行改度者,非松也耶?是故昔之君子每托之以自厉,求君之志,盖亦若斯而已。君之处也,与松为伍,则嶷然有以自立;及其为时而出,刚贞自持,不为物议之所移夺,卒能立事功而泽生民,初亦未尝与松柏相悖也。或者不知,强谓君忘世,而致疑于出处间,可不可乎?

濂家青萝山之阳,山西老松如戟,度与君所居无大相远。第兵燹之余,峦光水色,颇失故态,栖栖于道路中,未尝不慨然兴怀。君何时归,濂当持石鼎相随,采黄精、茯苓,烹之于洞云间,亦一乐也。不知君能余从否乎?虽然,匡山之灵其亦迟君久矣。

形式:

诗词简介

《看松庵记》是明代文学家宋濂创作的散文作品。文章第一段状写匡山的美景,第二段叙写章三益在匡山建造庵庐及亭,第三段交代“看松庵”的命名缘由,第四段以问答的方式为章三益明志。此文主要对龙泉人士对章三益的看法提出不同意见,作者认为章三益无论隐居还是出来做官,都能像松树一样坚持操守。

翻译

龙泉县里大山很多,它的西南一百多里处的各个山峰,尤其生得幽深可爱。有四周奋然突起,而中间忽然下陷的,形状很像撮箕竹筐,人们因此称它做匡山。山上髯松特别多,举目一望,满眼髯松峻峭挺拔,高入云霄,它们翠绿得光可照人,好像刚被水洗过似的。松林里薛荔与女萝长得枝叶交错,茂盛极了,旁枝斜出,横起铺开大约有几十尺远,嫩绿得像可以酌取一样,松根上长着茯苓,大的有斗那么大,黄精、前胡和牡菊的幼苗,杂生其间,把它们采摘起来,可供食用。

我的朋友章三益很喜欢这个地方,于是就在这儿建造新的草庐。在看松庵的西南面若干步远的地方,有两个深水潭,蛟龙就藏在潭水中。有时水气蒸发像云气上腾一般,眨眼间就遮盖了山谷,它的颜色是白的,好像一片茫茫云海,无边无际,一阵大风从东吹来,云气就飘走得无影无踪了。章三益又在这儿修建了一座烟云万顷亭。距看松庵的东北若干步远,山更高峻,峰峦越是陡峭笔直,好像要和天空相连接似的。朝南面看,可见闽中几百里,美丽的树木长得整整齐齐,像贴在地上的荠菜一样。章三益又在这儿修建了一座唯天在上亭。庵的东南面又若干步远,在林木相交的阴凉处,深青色的丛林,泛起一派翠色,繁茂得像要向人扑来似的,凉风吹来,即使在夏日炎炎,十分酷暑的时候,也使人顿生寒凉之感,产生要披棉衣的念头。章三益又在这儿修建清高亭。在庵的正南面又若干步远,地势宽阔开朗,令人感到凉爽干净,东西北几面的各个山峰,都在争着比赛它们的俊秀,呈献它们的壮美,这些风景令人爱玩得忘记了疲劳,加上在这儿可以弹琴,可以下棋,可以端起杯子喝酒,没有一点不适宜的地方,章三益又在这儿修建了环中亭。

章君作诗读书的闲暇,披着鹤氅衣,拄着九节竹手杖,游遍了三亭之间,回来后坐在庵庐中,回望髯松,就像元夫、巨人在左右拱手作揖。章君久久地注视着,精神凝合,物我两忘,恍惚间就像和古代的豪杰跨越千载而一起交谈。章君高兴极了,起身穿上谢公木屐,每天在万松之间歌吟,木屐之声锵锵的声音合乎节拍,与歌声相应和。髯松好像也了解章君的想法,也轻轻地发出笙箫一般的声音来相互娱乐。章君感叹道:“这是我获得了看松的乐趣啊。”于是用“看松”二字为他的庐舍命名。

龙泉的人士,听到这件事怀疑地说:“章君具有救济世人的优异才能,当福建贼寇逼近时,他曾经树立起旗鼓,磨砺兵器,率领众击退了他们,大概是希望建立功业来显露自己。现在竟然以“看松”来给房屋命名,和隐居的人做法一样,这是鄙弃世间的混乱而不与世人亲近吗?或者是世人不值得交往呢?”金华宋濂私下里认为不是这样。植物之中,具有贞刚之气的的,只有松树最多。曾经暗暗思索:春天一来,蓄藏或者收敛草根,没有不舒展叶子开出花朵在一时间卖弄自己的美丽;等到秋高气清,霜露降落以后,就枯黄陨落而什么都剩不下了。那些能够冒着每年的严寒而不改变品行的,不是就是松树吗?因此从前的君子常常借松树来激励自己,推求章君的志向,大概也是像这样的吧。章君所处之地,与松树为伍,就有高峻自立的办法;等到他因为时局而出世,以刚正贞烈自我克制,不因为外物和议论而有所改变,最终能建立功业又泽惠百姓,开始的时候也不曾和松柏的品格相悖离。有些人不了解章君,硬要说章君忘了世人,而在他的作官与隐居间有疑问,可不可以呢?

濂家青萝山的南边,山西的老松树如同战戟一样,估计与章君所居住的地方很近。但是在战火的波及下,这里山水风光都失去了以前的样子。在道路上孤寂不安地走着,总难免要感慨叹息而引起感触。章君什么时候归隐,宋濂应当拿着石鼎跟随,采集黄精、茯苓,在洞穴、云彩间烹煮,这也是一种乐趣。不知章君能不能让我跟从呢。即使这样,匡山的神灵大概也已经等了章君很久了吧。

注释

龙泉:今浙江省龙泉县。

窊(wā):地势陷下。

髯(rán)松:大松树。髯,大。《淮南子·精神训》:“越人得髯蛇,以为上肴。”

弥望:满眼。

新翠:初绿。

濯(zhuó):洗涤。此指松树之绿如洗涤过一样。

薜(bì)萝:薜,指薜荔,亦称“木莲”,常绿藤。萝,指女萝,一种植物,一说为菟丝,一说松萝。

纷纷:茂盛的样子。

披披:枝叶交错的样子。

横敷(fū):横布。敷,扩展。

寻:古代长度单位,八尺为一寻。

咽:吞食。

茯苓(fúlíng):别名松腴,寄生于山林松根,状如块球。《淮南子·说山》:“千年之松,下有茯苓,上有兔丝。”

黄精:又名黄芝、菟竹、鹿竹、救穷草、野生姜。道家以为其得坤土之精,故名黄精。东晋嵇康《与山巨源绝交书》:“又闻道士遗言,饵术黄精,令人多寿,意甚信之。”

前胡:叶似野菊花而细瘦,根可入药。

牡鞠(mǔjū):牡菊,《本草纲目·菊·集解》:“菊之无子者谓之牡菊,烧灰撒地中,能死蛙黾(即蛙)。说出《周礼》。”

茹(rú):食。

结:构造。

庵(ān)庐:简陋的茅屋。

深渊:深水。

英英:云起的样子。《诗经·小雅·白华》:“英英白云,露彼营茅。”

津涯:岸边峭。

峭刻:陡直。

霄汉:天际。

闽(mǐn)中:今福建省一带。

嘉树:材质优良的树木。

帖帖(tiētiē):帖伏,整齐的样子。

荠(jì):荠菜。

林樾(yuè):林荫。樾,树木交聚而成的树荫。

苍:深青色。

空翠:泛起的翠色。

沉沉:浓郁的样子。

阴飔(sī):阴凉的风。飔,凉风。

烈火流金之候:比喻极其炎热的季节。

翛翛(xiāo):象声词,犹言“萧萧”。本为羽毛凋零的样子,这里是感到寒冷的意思。

挟纩(jiākuàng):披棉衣。纩,丝棉絮。

明迥(jiǒng):明亮旷远。迥,远,这里是宽阔的意思。

献状:展现出各种姿态。

爱玩忘倦:欣赏、品味而忘了疲倦。

琴:弹琴。

奕(yì):下棋。

挈(qiè):提。

尊:酒杯。

罍(léi):酒壶。

环中:指超脱了世俗是非之境。《庄子·齐物论》:“枢始得其环中,以应无穷。”

被:通“披”。

鹤氅(chǎng):羽毛编织的外套。

九节筇(qióng):九节筇竹杖。筇,竹,可制杖,故杖也称为筇。

回睇(dì):回眼望。

元夫巨人:身躯魁伟的大汉。元,高大。

拱揖(gǒngyī):躬身作揖。

精神凝合,物我两忘:精神高度集中而与髯松合二而一,感到我即松、松即我,进入物我两忘境界。物,外物。

恍:恍忽。

谢公屐(jī):南朝宋著名山水诗人谢灵运为游山特制的一种木底鞋。《南史·谢灵运传》:“寻山陟岭,必造幽峻,岩嶂数十重,莫不尽登蹑。常著木屐,上山则去其前齿,下山去其后齿。”

合节:合乎音乐的节拍。

唶(jiè):感叹。

负济世长才:怀抱造福社会的大才。

闽寇(kòu)压境:章溢曾集乡民为义兵,当福建盗贼包围台州,攻陷龙泉时,章溢与其师王毅帅壮士击走贼。闽寇,从福建来的盗寇。

树旗鼓,砺戈矛:指组织队伍,准备武器。砺,磨砺。

帅:率领。

捣退:打退。

植:树立。

自见:自我表现。见,通“现”。

将:表反诘意的副词。

胶扰:动乱不安。

不之狎:宾语前置,即“不狎之”,不接触他。狎,亲近。

抑:表选择意的副词。

不足与:不值得接近。与,相与,相处。

窃不谓然:私下想不是这样。窃,谦词。不谓然,不以此种议论为正确。

禀(bǐng):天然具有。

昧昧(mèi):深切。

一气方伸:刚刚得到舒展的时机。一气,指天地混然之气。王充《论衡·齐世》:“万物之生,俱得一气。”

荄(gāi):草根。

振翘:茂盛。

舒荣:舒展开枝叶。

逞:显示

黄陨:枯黄凋落。陨,坠落。

凌:胜过。

易行改度:改变行为态度。度,意志。

自厉:自我勉励。厉,通“励”。

处:兼有居处、隐处义。

嶷(yí)然:道德高尚貌。

为时而出:顺应时势而出仕任事。

刚贞自持:刚毅贞洁自守。

物议:议论。

移夺:放弃改变(态度、志向等)。

立事功:建功立业。事功,事业功绩。

泽生民:泽惠百姓。

悖(bèi):背。

或者:不定代词,有的人。

忘世:忘去世事,喻指超然物外。

出处:做官与隐居。出,出仕。处,家居。

青萝山:在浙江省浦江县。宋濂曾居于此。

阳:南面。

度(duó):估计。

第兵:战火。

栖栖(xī):心不定的样子。

慨然:感慨叹息。

兴怀:伤感。

石鼎:以石制成的煎烹器具。

洞云:洞穴、云彩。

灵:神灵。

其:大概。

迟:等待。

收录诗词(186)

宋濂(明)

宋濂简介

宋濂,初名寿,字景濂,号潜溪,汉族,祖籍金华潜溪,至宋濂时迁居金华浦江(今浙江浦江)。明初著名政治家、文学家、史学家、思想家。与高启、刘基并称为“明初诗文三大家”,又与章溢、刘基、叶琛并称为“浙东四先生”。被明太祖朱元璋誉为“开国文臣之首”,学者称其为太史公、宋龙门。宋濂与刘基均以散文创作闻名,并称为“一代之宗”。其散文质朴简洁,或雍容典雅,各有特色。他推崇台阁文学,文风淳厚飘逸,为其后“台阁体”作家的文学创作提供范本。其作品大部分被合刻为《宋学士全集》(亦称《宋文宪公全集》或《宋学士文集》)七十五卷。

相关古诗词

送东阳马生序

明朝-宋濂

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若此。今虽耄老,未有所成,犹幸预君子之列,而承天子之宠光,缀公卿之后,日侍坐备顾问,四海亦谬称其氏名,况才之过于余者乎?

今诸生学于太学,县官日有廪稍之供,父母岁有裘葛之遗,无冻馁之患矣;坐大厦之下而诵诗书,无奔走之劳矣;有司业、博士为之师,未有问而不告,求而不得者也;凡所宜有之书,皆集于此,不必若余之手录,假诸人而后见也。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岂他人之过哉!

东阳马生君则,在太学已二年,流辈甚称其贤。余朝京师,生以乡人子谒余,撰长书以为贽,辞甚畅达,与之论辩,言和而色夷。自谓少时用心于学甚劳,是可谓善学者矣。其将归见其亲也,余故道为学之难以告之。谓余勉乡人以学者,余之志也;诋我夸际遇之盛而骄乡人者,岂知予者哉!

形式:

简吴山长

明朝-宋濂

先生天下士,鬓白渐将翁。

官卑遭俗骂,家破坐诗穷。

秋林崖荔雨,春浦鲤鱼风。

尽是相思处,如何学燕鸿。

形式:

和胡古愚儗宫体

明朝-宋濂

天上多春色,人间迥不同。

花翻鳷鹊殿,莺过建章宫。

云旗鸾被影,月扇雉含风。

遥瞻翠华近,红日照盘龙。

形式:

和王内翰子充见怀韵

明朝-宋濂

帝德如天覆万邦,定期归棹到龙江。

奇才不换金城百,宠命当簪白笔双。

喜极欲持如意舞,醉来应使软舆扛。

此情纵切何由遂,吟对西南月满窗。

形式:

送编修张仲藻还家毕姻

明朝-宋濂

少年归娶奏金銮,喜得天颜一笑看。

红锦裁云朝奠雁,紫箫吹月夜乘鸾。

灵椿堂上承中馈,宝镜台前结合欢。

从此梅花消息好,青绫不似玉堂寒。

形式:

瑶芳楼

明朝-宋濂

虞卿草堂虞山东,芳时众集尊前同。

花下女歌莺绕树,门前客至鹤开笼。

玉盘落乳卷明月,铁笛度曲来秋风。

醉吟互出绝奇句,健笔尽属轩辕公。

形式:

题倪元镇耕云图

明朝-宋濂

看院留黄鹤,耕云种紫芝。

天下书读尽,人间事不知。

形式:

寄别

明朝-宋濂

别来虎豆又生牙,尚在扬州卖酒家。

醉后清狂应不减,起拈花弹打鸣鸦。

形式:

哭郑佥事

明朝-宋濂

忍见苍苔裹绣衣,西湖风急旅魂悲。

紫罗半臂今犹在,免学欧阳写恨辞。

形式:

忆知

明朝-宋濂

春风行乐且年年,勿使游尘上五弦。

燕子堂前多旧土,莫栽黄檗只栽莲。

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