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龙吟 · 咏雁

露寒烟冷蒹葭老,天外征鸿寥唳。银河秋晚,长门灯悄,一声初至。应念潇湘,岸遥人静,水多菰米。□望极平田,徘徊欲下,依前被、风惊起。

须信衡阳万里,有谁家、锦书遥寄。万重云外,斜行横阵,才疏又缀。仙掌月明,石头城下,影摇寒水。念征衣未捣,佳人拂杵,有盈盈泪。

形式:

诗词简介

《水龙吟·露寒烟冷蒹葭老》是北宋文学家苏东坡所作的一首词,作于宋神宗元丰七年(西元一〇八四年)八月中旬,上片,咏秋夜南归飞雁,暗示东坡自己得其所归的愉悦心情。下片,写鸿雁传书,寄寓妇女思念征人之情,反衬东坡忠君的一番苦心。全词,咏物言志,表达了东坡的忠君思想和未来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上片,咏秋夜南归飞雁,暗示东坡自己得其所归的愉悦心情。开头两句写秋景,隐喻自己远征而清高回归。「露寒」、「烟冷」、「蒹葭老」、「征鸿」,为典型的深秋景物,极为苍劲。远在「天外」的「征鸿」唱着「寥唳」的歌回归了,心情自然舒畅。接着五句,写深秋夜雁的美好归宿。「银河」光照的「秋晚」,「灯悄」寂寥的「长门」上空,一声雁鸣刚刚传来,「应念」乐土「潇湘」。「岸遥」,写雁归宿地宽阔。「人静」,写雁归宿地无干扰。「水多菰米」,写雁归宿地食品充足。言外之意,是指东坡艰苦穷困的日子总算结束了,现在和「雁」一样,有将返回朝廷的机遇。最後四句,写雁归路上遇到小小风波,隐喻东坡改移汝州仍有馀悸。然而,一望仪真那无边无际的原野,被迷住了,「徘徊欲下」。但又出现「风」浪,只好照旧地「惊」而起飞,到那「潇湘」的「回雁峰」去。

下片,写鸿雁传书,寄寓妇女思念征人之情,反衬东坡忠君的一番苦心。第一、二句写「衡阳万里」的「回雁峰」是乐山,应「须信」不疑。东坡应诏回朝效命多年的心愿一直未改移。第二至五句,直写要托鸿雁帮忙,为东坡「锦书遥寄」到金陵。不管「万里云外」多么遥远,但东坡相信鸿雁经过「斜行横阵,才疏又缀」的跋涉,终将会把信送到的,词意富有人情味。第六、七、八句,用赞美石头城的词句,来交代家居的优美环境:在仙人承接甘露、「影摇寒水」的「石头城下」,有东坡寄居的寒舍和妻妾。最後三句,近乎恳求,鸿雁哪,你见到了没有?东坡那「佳人拂杵」,正在「念征衣未捣」,还「有盈盈泪」而为之伤心,此等思念,感人肺腑,催人泪下。

全词,藉景抒情。名为咏物,实是抒发东坡心境、志趣、感叹,可以说是伦理道德的衍化物。以鸿雁自况,咏物喻志,是东坡黄州词创作的一大特色。

翻译

露水寒冷烟气变凉,芦苇也不开花了。天边长途飞行的雁,声音凄清高远。银河光照下的秋天夜晚,灯光暗淡的西汉皇帝的离宫上空,一声雁鸣刚刚传,想起了在潇湘时的生活。水岸遥远,无人打扰,食物和水丰盛。俯望那无边的平坦田野,犹豫不定地想降落地上,但和以前一样,被风吹草动受惊而飞走了。

必须坚信万里之外的衡阳回雁峰是最好的栖息地,有谁愿意把我的书信送到遥远之地。不管远隔万里,但我相信鸿雁你经过艰苦飞行,总会把信送到。为了长生不老,仙人在月明的夜晚,以手掌擎盘承接天上的甘露。在石头城下,寒冷的江水里倒影摇动。想起在外丈夫的寒衣还未捣洗,心上人一挥动捣衣的木棒,就眼泪盈眶。

注释

水龙吟:词牌名。据说,《水龙吟令》最早为北齐一组古琴曲,《北齐书·卷二十九·郑述祖传》:「述祖能鼓琴,自造《龙吟十弄》,云尝梦人弹琴,寤而写得。当时以为绝妙。」同时,汉马南郡《长笛赋》云:「近世羌笛从羌起,羌人伐竹未及已。龙吟水中不见己,截竹吹之声相似。」故人亦以龙吟喻笛声,如南朝梁·刘孝先《咏竹》诗:「谁能制长笛,当为吐龙吟。」北周·庾(yǔ)开府《对酒诗》:「惟有龙吟笛,桓伊能独吹。」入唐,君王出行有仪仗鼓吹,所奏乐曲有《龙吟声》。《新唐书·卷二十三下·〈仪卫下·大驾卤簿鼓吹〉》:「大驾卤簿鼓吹,分前后二部。……凡鼓吹五部:一鼓吹,二羽葆,三铙吹,四大横吹,五小横吹,总七十五曲。……鼓吹部有扛鼓、大鼓、金钲小鼓、长鸣、中呜。扛鼓十曲:……大鼓十五曲,严用三曲:……小鼓九曲:……皆以为严、警,其一上马用之。长鸣一曲三声:一《龙吟声》,二《彪吼声》,三《河声》。中鸣一曲三声:……」《龙吟声》为出行中吹打之仪仗乐。而宫中娱乐时,亦有类似之笛曲,李太白《宫中行乐词八首(其中)》:「笛奏龙吟水,箫鸣凤下空。」杜少陵《刘九法曹郑瑕丘石门宴集》诗:「晚来横吹好,泓下亦龙吟。」除宫廷乐外,唐民间亦流传一种击打乐《龙吟歌》。中唐时,李长吉作《假龙吟歌》,歌为杂言,前半四言,後半七言,全用仄声押韵,韵字则入声与上声交替,语言亦奇崛险怪,用诸奇喻写龙吟声。假者,假借也,藉龙吟歌作杂言歌词。唐乐曲名虽有「龙吟」而无「水」字,但唐人理念中,龙与水密不可分,故唐人亦多以龙吟喻水声。如李太白《梦游天姥吟留别》中有「熊咆龙吟殷岩泉,慄深林兮惊层巅」。晚唐张承吉《题李渎山居玉潭》诗用「一听夜龙吟」喻潭水声。另,《易经》云:「云从龙,风从虎。」故以龙吟云起,虎啸风生。每逢旱时,君王便下诏祈雨。唐玄宗时尝诏修龙坛、龙堂,以供祭雨。由唐俗知,龙与水不分,故《龙吟声》或《龙吟歌》应衍《水龙吟》之曲名曲调。对于词名之源,毛稚黄《填词名解·卷三》谓本于太白诗「笛奏龙吟水」,而陈元龙《〈片玉集〉注·卷十》谓本于长吉诗「雌龙怨吟寒水光」。对于最早用此调填词者,一说唐末五代时道士吕洞宾,而《历代诗馀·卷七十四》谓柳耆卿;一说为东坡。《词律》《钦定词谱》均列此调,所举体格颇繁。《词谱》共列二十五体,并谓「此调句读最为参差,今分立二谱」。一谱为起句七字、次句六字者,以东坡《水龙吟·露寒烟冷蒹葭老》为正体,双调百二字;一谱为起句六字、次句七字者,以秦少游《水龙吟·小楼连苑横空》为正体。又,《高丽史·乐志》所录无名氏《水龙吟慢·玉皇金阙长春》词,虽亦为双调百二字,然句读韵律与苏词、秦词迥异,名《水龙吟慢》。兹以历来传诵苏辛两家之作为准。百二字,前后阕各四仄韵。又前后阕第九句第一字并是领格,宜用去声。结句宜用上一下三句法,较二二句式收得有力。《水龙吟》的异名亦多,如少游词有「小楼连苑横空」句,故名《小楼连苑》;吴七郡王词结句为「片片是,丰年瑞」,故别名《丰年瑞》;方味道《寿赵丞相》词结句为「长是伴,庄椿岁」,故亦名《庄椿岁》;欧阳文忠词「缕金裙窣轻纱」,名《鼓笛慢》;史梅溪词名《龙吟曲》等。

题注:傅注本、元延祐本、明吴讷钞本、茅维《苏集》本俱未收本首,唯见《苏长公二妙集》本、《东坡外集》、毛本。龙本、《全宋词》无题。《苏长公二妙集》本、《东坡外集》题同毛本作「咏雁」。毛本调名、词题下原注「元刻不载。」龙榆生笺引郑瘦碧云「此题当作『雁』一字。」

蒹(jiān)葭(jiā):水草也。龙榆生笺:「《诗经·秦风·蒹葭》:『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寥唳:声音凄清高远皃。

银河:龙榆生笺:「《白帖》:『天河谓之银汉,亦曰银河。』江总《内殿赋新诗》:『织女今夕渡银河,当见新秋停玉梭。』」

长门:龙榆生笺:「《文选·长门赋序》:『孝武皇帝陈皇后时得幸,颇妒,别在长门宫,愁闷悲思。闻蜀郡成都司马相如天下工为文,奉黄金百斤为相如文君取酒,因于解悲愁之辞。而相如为文以悟主上,陈皇后复得亲幸。』」

悄(qiǎo):寂静貌。《康熙字典》:「《唐韵》:『亲小切』,《集韵》、《韵会》、《正韵》:『七小切』,?音巧。」唐·杜少陵《奉先刘少府新画山水障歌》:「悄然坐我天姥下,耳边已似闻清猿。」唐·白乐天《琵琶行》:「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

菰(gū)米:古六谷之一。生在浅水中,嫩茎称「茭白」、「蒋」,果实称『菰米」,「雕胡米」,可煮食。《周礼·天官·膳夫》:「凡王之馈,食用六谷。」郑康成注:「六谷,稌、黍、稷、粱、麦、菰。菰,彫胡也。」

潇湘:潇湘二水匯於今零陵县,后泛称湖南。

「应念潇湘,岸遥人静,水多菰米」句:龙榆生笺:「杜牧之《早雁》诗:『金河秋半虏弦开,雲外惊飞四散哀。仙掌月明孤影过,长门灯暗数声来。须知胡骑纷纷在,岂逐春风一一廻。莫厌潇湘少人处,水多菰米岸莓苔。』」

「□望极平田」句:此句毛本原缺一字故作「□」,《钦定词谱·卷十三》补作「乍」,未明所据。按《东坡外集》此句作「望极平田浦」,亦不明所据。按词律,此句须五字。

衡阳:龙榆生笺:「宋县名,属衡州,今属湖南省衡阳市,位于湘江中游。其地有回雁峯,为衡山七十二峯之一,相传雁至此峯而止。卢武阳《孤鸿赋序》:『南寓衡阳,避祁寒也。』高达夫《送李少府贬峡中、王少府贬长沙》诗:『巫峡啼猿数行泪,衡阳归雁几封信。』杜少陵《归雁二首(其一)》诗:『万里衡阳雁,今年又北归。』」

锦书遥寄:龙榆生笺引《汉书·卷五十四·苏武传》:「武字子卿,少以父任,兄弟并为郎,……昭帝即位。数年,匈奴与汉和亲。汉求武等,匈奴诡言武死。后汉使复至匈奴,常惠请其守者与俱,得夜见汉使,具自陈道。教使者谓单于,言天子射上林中,得雁,足有系帛书,言武等在某泽中。使者大喜,如惠语以让单于。单于视左右而惊,谢汉使曰:『武等实在。』」

万重云外:龙榆生笺:「杜少陵《孤雁》诗:『谁怜一片影,相失万重云。』」

「斜行横阵,才疏又缀」句:谓雁斜飞成「人」字,横飞成「一」字,刚散又拢。

仙掌:龙榆生笺引《史记·卷十二·孝武本纪》:「其后则又作柏梁、铜柱、承露僊人掌之属矣。」

石头城:龙榆生笺:「《吴志·孙权传》:『(建安)十六年,权徙治秣陵。明年,城石头,改秣陵为建业。』高达夫《奉酬睢阳李太守》:『郡邑连京口,山城望石头。』」

征衣未捣(dǎo):龙榆生笺:「张水部《宿临江驿》:『离家久无信,又听捣衣声。』又谢惠连有《捣衣》诗。」

收录诗词(3369)

苏轼(宋)

苏轼简介

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唐宋八大家之一,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字子瞻,一字和仲,号东坡居士。苏老泉长子,苏颍滨兄。与父、弟合称“三苏”,故又称“大苏”。宋仁宗嘉祐二年(1057年)进士。嘉祐六年(1061年),再中制科,授签书凤翔府节度判官厅事。宋英宗治平二年(1065年),召除判登闻鼓院,寻试馆职,除直史馆。治平三年,父卒,护丧归蜀。宋神宗熙宁二年(1069年),服除,除判官告院兼判尚书祠部,权开封府推官。熙宁四年(1070年),上书论王介甫新法之不便,出为杭州通判。徙知密、徐二州。元丰二年(1079年),移知湖州,因诗托讽,逮赴台狱,史称“乌台诗案”。狱罢,贬黄州团练副使,本州安置。元丰四年(1081年),移汝州团练副使。元丰八年(1085年)春,得请常州居住,十月起知登州。寻召除起居舍人。宋哲宗元祐元年(1086年)迁中书舍人,改翰林学士兼侍读。元祐四年(1089年),以龙图阁学士知杭州。会大旱,饥疾并作,东坡请免上供米,又减价粜常平米,存活甚众。杭近海,民患地泉咸苦,东坡倡浚河通漕,又沿西湖东西三十里修长堤,民德之。元祐六年(1091年),除翰林学士承旨,寻因谗出知颍州,徙扬州。后以端明殿学士、翰林侍读学士出知定州。绍圣元年(1094年),贬惠州。绍圣四年(1097年),再贬儋州。累贬琼州别驾,居昌化。宋徽宗即位,元符三年(1100年)赦还,提举玉局观,复朝奉郎。建中靖国元年(1101年),卒于常州,年六十四(按:东坡生于宋仁宗景祐三年十二月十九日,时已入1037年)。宋孝宗时谥文忠。东坡于文学艺术堪称全才。其文汪洋恣肆,清新畅达,与欧阳文忠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为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山谷并称“苏黄”;作词开豪放一派,变词体绮靡之风,下启南宋,与辛稼轩并称“苏辛”;工书,擅行、楷,能自创新意,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与黄山谷、米元章、蔡君谟并称宋四家;画学文与可,喜作枯木怪石,论画主张神似。有《东坡集》四十卷、《东坡后集》二十卷、《和陶诗》四卷、《东坡七集》、《东坡志林》、《东坡乐府》、《仇池笔记》《论语说》等。《全宋诗》东坡诗,卷一至卷四六,以清道光刊王文诰《苏文忠公诗编注集成》为底本,卷四七、卷四八,以清干隆刊冯踵息《苏文忠诗合注》为底本。校以宋刊半叶十行本《东坡集》《东坡后集》(残,简称集甲)、宋刊半叶十二行本《东坡集》《东坡后集》(残,简称集乙,集甲、集乙合称集本)、宋眉山刊《苏文忠公文集》(残,简称集丙)、宋黄州刊《东坡先生后集》(残,简称集丁),宋刊《东坡先生和陶渊明诗》(简称集戊)、宋刊《集注东坡先生诗前集》(残,简称集注)、宋嘉泰刊施德初、顾景繁《注东坡先生诗》(残,简称施甲)、宋景定补刊施、顾《注东坡先生诗》(残,简称施乙,施甲、施乙合称施本)、宋黄善夫家塾刊《王状元集百家注分类东坡先生诗》(简称类甲)、宋泉州刊《王状元集百家注分类东坡先生诗》(残,简称类乙)、元务本书堂刊《增刊校正王状元集注分类东坡先生诗》(简称类丙,类甲、类乙、类丙,合称类本)、明成化刊《东坡七集》(简称七集)、明万历刊《重编东坡先生外集》(简称外集)、清查初白《补注东坡编年诗》(简称查注)、清冯踵息《苏文忠诗合注》(简称合注)。参校资料一为金石碑帖和著录金石诗文的专著的有关部分;一为清人、近人的苏诗校勘批语,其中有何义门焯所校清康熙刊《施注苏诗》(简称何校),卢檠斋、纪晓岚所校清干隆刊查注(分别简称卢校、纪校),章茗簃所校缪艺术风覆明成化《东坡七集》(简称章校)。卷四八所收诗篇除《重编东坡先生外集》外,还分别采自《春渚纪闻》、《侯鲭录》等书,亦据所采各书及有关资料进行校勘。新辑集外诗,编为第四九卷。生平见《宋史·卷三百三十八·苏轼传》。

相关古诗词

自题金山画像

宋代-苏轼

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

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

形式:

行香子 · 病起小集

宋代-苏轼

昨夜霜风,先入梧桐。浑无处、回避衰容。问公何事,不语书空。但一回醉,一回病,一回慵。

朝来庭下,光阴如箭,似无言、有意伤侬。都将万事,付与千钟。任酒花白,眼花乱,烛花红。

形式:

蝶恋花 · 密州上元

宋代-苏轼

灯火钱塘三五夜。明月如霜,照见人如画。帐底吹笙香吐麝,更无一点尘随马。

寂寞山城人老也。击鼓吹箫,却入农桑社。火冷灯稀霜露下,昏昏雪意云垂野。

形式:

临江仙 · 送钱穆父

宋代-苏轼

一别都门三改火,天涯踏尽红尘。依然一笑作春温。无波真古井,有节是秋筠。

惆怅孤帆连夜发,送行淡月微云。尊前不用翠眉颦。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

形式:

江城子 · 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

宋代-苏轼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形式:

临江仙 · 夜归临皋

宋代-苏轼

夜饮东坡醒复醉,归来仿佛三更。家童鼻息已雷鸣,敲门都不应,倚杖听江声。

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夜阑风静縠纹平,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

形式:

儋耳山

宋代-苏轼

突兀隘空虚,他山总不如。

君看道傍石,尽是补天馀。

形式:

菩萨蛮 · 回文夏闺怨

宋代-苏轼

柳庭风静人眠昼,昼眠人静风庭柳。香汗薄衫凉,凉衫薄汗香。

手红冰碗藕,藕碗冰红手。郎笑藕丝长,长丝藕笑郎。

形式:

水调歌头

宋代-苏轼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形式:

行香子 · 丹阳寄述古

宋代-苏轼

携手江村,梅雪飘裙。情何限、处处销魂。故人不见,旧曲重闻。向望湖楼,孤山寺,涌金门。

寻常行处,题诗千首,绣罗衫、与拂红尘。别来相忆,知是何人。有湖中月,江边柳,陇头云。

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