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深帖

道升跪复婶婶夫人妆前,道升久不奉字,不胜驰想,秋深渐寒,计惟淑履请安。近尊堂太夫人与令侄吉师父,皆在此一再相会,想婶婶亦已知之,兹有蜜果四盝,糖霜饼四包,郎君鲞廿尾,烛百条拜纳,聊见微意,辱略物领,诚感当何如。未会晤间,冀对时珍爱,官人不别作书,附此致意,三总管想即日安胜,郎娘悉佳。不宣,九月廿日,道升跪复。

形式:

诗词简介

《秋深帖》,纵26.9厘米、横53.3厘米,字共计十八行,全帖为行书,其笔力扎实、体态修长,秀媚圆润,畅朗劲健。《中国书法全集》将此帖与《久疏上状帖》合称《代管道升书二札》。

《秋深帖》整篇文字断句、起笔不拘一格,结构错落有致,研读观赏之下,每一处的起笔、停顿、运势,都有其章法,却又化章法于无形,体现出书法家的艺术技巧达到了炉火纯青、出神入化的境界。

这封家书以赵孟頫的妻子管道升的口吻写道:“道升跪复婶婶夫人妆前,道升久不奉字,不胜驰想,秋深渐寒,计惟淑履请安。” 当时季节渐入深秋,书信表达了他们关心长辈的思念。信中还向婶婶讲述了家里的亲戚往来,“近尊堂太夫人与令侄吉师父,皆在此一再相会,想婶婶亦已知之”。

只是在这帖页末尾的落款,字迹模糊,虽然署了夫人管道升的名字,却一眼看得出是经过涂改的。

赵孟頫与管夫人感情至深,所以大部分专家认为,《秋深帖》应该是赵孟頫代替夫人管道升所写。从字迹上看,《秋深帖》笔体温和、典雅,正与赵孟頫的行书特点相契合。专家推测,可能是赵孟頫代夫人回复家信,而他信笔写来一时忘情,末款署了自己的名字,发觉之后,深爱妻子的赵孟頫觉得属自己的名字不妥,所以连忙又改了过来。

至于《深秋帖》(或称《代管道升札》)中的题名问题,是由于丈夫意识写的兴致勃勃,不小心题了自己的名字上去,因为这通手札写的太漂亮了,自己也不舍得毁弃,便在名字上略作涂改,原文题字为赵孟頫的字——子昂,修改为道升(升在手札上为繁体字昇)。手札可于《明前名人手札赏评》——靳永,山东美术出版社出版的一书56页中明显看出,“道”字由“子”字修改而来,“升”字是由“昂”字修改而来。

注释

驰想:驰念,遐想 。

请安:指问好。旧时用于下对上、或平辈之间。

尊堂:对对方母亲的尊称。

令:敬辞,用于对方的亲属或有关系的人。

收录诗词(572)

赵孟頫(元)

赵孟頫简介

元湖州人,字子昂,号松雪道人。宋宗室。幼聪敏,为文操笔立就。以父荫为真州司户参军,宋亡,家居。世祖征入朝,授兵部郎中,迁集贤直学士。帝欲使与闻中书政事,固辞。每见,必语及治道,多所裨益。累拜翰林学士承旨。卒谥文敏。诗文清邃奇逸,书法兼工篆、隶、行草,自成一家。绘画亦善山水、竹石、人物、鞍马、花鸟。有《松雪斋文集》。

相关古诗词

春寒

元朝-赵孟頫

夜雨鸣高枕,春寒入敝袍。

时光自花柳,吾意岂蓬蒿。

失色黄金尽,知音白雪高。

山林隐未得,空觉此生劳。

形式:

早春

元朝-赵孟頫

溪上春无赖,清晨坐水亭。

草牙随意绿,柳眼向人青。

初日收浓雾,微波乱小星。

谁歌采蘋曲?

愁绝不堪听。

形式:

重游弁山

元朝-赵孟頫

竹色迷行径,松声汹座隅。

水清花自照,风暖鸟相呼。

饮罢思棋局,歌长缺唾壶。

重来潇洒地,聊足慰须臾。

形式:

雪后同子俊游何山次韵二首

元朝-赵孟頫

兵革时犹动,山林日就荒。

子真思隐遁,詹尹问行藏。

有意随三饭,无人馈五浆。

远山湖外白,立马见微茫。

形式:

雪后同子俊游何山次韵二首

元朝-赵孟頫

湍驶波翻雪,风生地出雷。

薄醪随意尽,寒气逼人来。

更欲明朝去,何妨迫暮回。

自怜非李广,醉尉莫相猜。

形式:

鱼乐楼

元朝-赵孟頫

楼下南来水,清泠百尺深。

菰蒲终夜响,杨柳半溪阴。

日月驱人世,江湖动客心。

向来歌舞宴,达晓看横参。

形式:

次韵陈无逸中秋月食风雨不见

元朝-赵孟頫

溪月当圆夜,看云起莫愁。

层阴连积水,伏雨暗清秋。

白璧难容玷,明珠不可求。

每因观节物,转觉此生浮。

形式:

次韵子山登楼有感二首

元朝-赵孟頫

西北高楼好,登临望眼空。

弁山横雨外,笠泽浸天东。

计乏千金药,羞看百炼铜。

只应将顺事,都付酒杯中。

形式:

次韵子山登楼有感二首

元朝-赵孟頫

怀古情何极,登危气尚雄。

江山一时胜,宇宙百年中。

翠袖愁空谷,绨袍受朔风。

超然高举意,决眦送孤鸿。

形式:

和周景远见寄

元朝-赵孟頫

四海多兄弟,交情子独亲。

方将寻舴艋,何意画麒麟。

簿领淹豪士,江湖著散人。

相看俱老大,喜见二毛新。

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