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时轻离别,志气夸壮强。
及兹未莫年,巳复多感伤。
念昔之蜀都,执经侍贤王。
放怀礼法地,取乐文翰场。
耆俊满大廷,济济会冠裳。
出言有同趣,讲艺靡乖方。
惟王帝室英,聪达世莫当。
精诚洞千古,一目连十行。
道大才更雄,气温色弥庄。
劳心抚庶政,虚巳思虞唐。
封内数十州,德声蔼洋洋。
皇天降嘉贶,百谷屡丰穰。
盛美不自居,检身循典章。
凝情观众妙,博问取所长。
自惭鲁钝学,三岁承宠光。
避席玉座侧,设醴金殿旁。
睿哲能兼容,阙失专覆藏。
采陟等葑菲,比珍匪琳琅。
近者迎属车,拜辞褒水阳。
情真赐色笑,感激铭肺肠。
喜遇大比秋,斋官含昼凉。
寸情拟披豁,古训思对扬。
虽乏涓埃补,忠贞誓无忘。
岂知事难必,曩愿弗获偿。
徵书京国来,迅若晨风翔。
谬忝较文职,守臣启储皇。
储皇新德政,出令闻八荒。
戒饰况丁宁,庸薄实恐惶。
经旬废寝食,呕欬病在床。
王人俄继至,币自藩阃将。
强起扶杖迎,坐语两徬徨。
报国固臣节,效信亦士常。
趋召违天朝,惧非义所臧。
王心秉忠孝,处事明且详。
微衷倘见察,庶或贷死亡。
赫赫我大明,幅员同夏商。
仁恩洽宇宙,帝业炽以昌。
九有如一家,内外咸乐康。
取士皆为国,何尝限封疆。
蜀道平若砥,汉水浅可航。
胡为不能往,矫首徒慨慷。
白日流光辉,葵藿随低昂。
愿王崇明德,以慰葵藿望。
明浙江宁海人,字希直,一字希古。宋濂弟子,尽得其学。洪武二十五年召至京,除汉中府教授,与诸生讲学不倦。蜀献王闻其贤,聘为世子师,名其屋为“正学”,学者因称正学先生。建文帝即位,召为侍讲学士。修《太祖实录》,为总裁。燕王朱棣起兵入南京,自称效法周公辅成王,召使起草诏书。孝孺怒问“成王安在?”并掷笔于地,坚不奉命。遂被磔于市,宗族亲友弟子十族数百人受牵连被杀。有《逊志斋集》。
虑天下者,常图其所难而忽其所易;备其所可畏而遗其所不疑。然而祸常发于所忽之中,而乱常起于不足疑之事。岂其虑之未周欤?盖虑之所能及者,人事之宜然;而出于智力之所不及者,天道也。
当秦之世,而灭诸侯,一天下;而其心以为周之亡,在乎诸侯之强耳。变封建而为郡县,方以为兵革可不复用,天子之位可以世守;而不知汉帝起陇亩之中,而卒亡秦之社稷。汉惩秦之孤立,于是大建庶孽而为诸侯,以为同姓之亲,可以相继而无变;而七国萌篡弑之谋。武宣以后,稍剖析之而分其势,以为无事矣;而王莽卒移汉祚。光武之惩哀平,魏之惩汉,晋之惩魏,各惩其所由亡而为之备,而其亡也,盖出于所备之外。
唐太宗闻武氏之杀其子孙,求人于疑似之际而除之,而武氏日侍其左右而不悟。宋太祖见五代方镇之足以制其君,尽释其兵权,使力弱而易制,而不知子孙卒困于敌国。此其人皆有出人之智,盖世之才,其于治乱存亡之几,思之详而备之审矣。虑切于此而祸兴于彼,终至乱亡者,何哉?盖智可以谋人,而不可以谋天。良医之子,多死于病;良巫之子,多死于鬼;岂工于活人而拙于谋子也哉?乃工于谋人而拙于谋天也。
古之圣人,知天下后世之变,非智虑之所能周,非法术之所能制;不敢肆其私谋诡计,而唯积至诚、用大德,以结乎天心;使天眷其德,若慈母之保赤子而不忍释。故其子孙,虽有至愚不肖者足以亡国,而天卒不忍遽亡之,此虑之远者也。夫苟不能自结于天,而欲以区区之智,笼络当世之务,而必后世之无危亡,此理之所必无者,而岂天道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