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时讲堂帖

知有汉时讲堂在,是汉何帝时立此?知画三皇五帝以来备有,画又精妙,甚可观也。彼有能画者不?欲因摹取,当可得不?信具告。

形式:

诗词简介

《汉时讲堂帖》6行,49字,为《十七帖》丛帖第二十一通尺牍。《宣和书谱》作《讲堂帖》。《鼎帖》、《二王帖》收刻。现有墨迹本存世,为临本。

此信中所说的“讲堂”,就是指公元前141年(汉景帝后元三年)蜀郡太守文翁创办的一所地方性学校“文学精舍讲堂”。当时,蜀地文化落后,为改变这种状况,文翁倡导读书,却未奏效,民间还常以好文学(经学)相讥讽。为了应对,文翁先选择郡县小吏张叔等十余人,携蜀地土产刀、布为礼物,至京都苦学儒经,又在成都市中设立“文学精舍讲堂”,选官吏子弟就学。后张叔等学成归蜀,文翁委以官职并充任讲堂师资。学生自讲堂学成后,文翁将其或派任郡县属吏,或外荐任用。由此,入讲堂求学之风日盛。文翁兴学,不仅培养了一批吏材,如张叔,汉武帝时被征为博士,官至侍中、扬州刺史,而且推动了各地办学之风,朝廷还曾下令各地效仿。唐代王维《送梓州李使君》诗中还提到了文翁。诗曰:“万壑树参天,千山响杜鹃。山中一夜雨,树杪百重泉。汉女输橦布,巴人讼芋田。文翁翻教授,不敢倚先贤。”至汉成帝时,蜀郡太守高朕对文翁兴建的讲堂进行了扩建修葺,增造二石室。不过,自汉安帝永初年间至明末,讲堂屡遭兵燹,历尽沧桑,三皇五帝圣贤画像早已荡然无存。民国初期,讲堂旧地被辟为中学,因昔日二石室之故,学校被命名为省立成都石室中学,所存旧迹唯有清代道光年间文渊阁大学士蒋攸锸题写的“文翁石室”匾额。

翻译

闻知您(王羲之的好友周抚)那里(蜀地)尚留存有汉代的讲堂,不知是汉代时那个皇帝建立的?更知道其墙壁上画有三皇五帝以来的种种史迹,应有尽有;画的本身也颇精妙,甚有可观。您那里有能画画的人吗?想请他临摹下来,不知能否办到?请写信告诉我。

注释

“欲因摹取”句:《右军书记》录文作“欲摹取”。“讲堂”即讲经之堂。汉代之讲堂,所授当然是儒家经典,佛教传人中国后,僧侣说法讲经之堂亦称讲堂。王羲之得知友人所在地有汉代讲堂遗迹在,内有三皇五帝图绘,画得十分精妙,便询问讲堂是汉朝什么时候建立的,当地有无善绘事的人,要是摹取的话,能否得到。王羲之晚年对前朝古迹和绘画艺术表现出超常的兴趣,这一现象,对于研究王羲之的爱好和思想历程而言,是值得注意的。

收录诗词(90)

王羲之(晋)

王羲之简介

王羲之,东晋书法家,字逸少,号澹斋,汉族,原籍山东琅琊(今山东临沂),后迁居会稽(绍兴),写下《兰亭集序》,晚年隐居会稽下辖剡县金庭,中国东晋书法家,有书圣之称。历任秘书郞、宁远将军、江州刺史。后为会稽内史,领右将军,人称“王右军”、“王会稽”。其子王献之书法亦佳,世人合称为“二王”。此后历代王氏家族书法人才辈出。东晋升平五年卒,葬于金庭瀑布山(又称紫藤山),其五世孙衡舍宅为金庭观,遗址犹存。

相关古诗词

兰亭集序

晋代-王羲之

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群贤毕至,少长咸集。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

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虽趣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怏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向之所欣,俯仰之间,以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

每揽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后之视今,亦由今之视昔,悲夫!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后之揽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形式:

丧乱帖

晋代-王羲之

羲之顿首:丧乱之极,先墓再离荼毒,追惟酷甚,号慕摧绝,痛贯心肝,痛当奈何奈何!虽即修复,未获奔驰,哀毒益深,奈何奈何!临纸感哽,不知何言!羲之顿首顿首。

形式:

用笔赋

晋代-王羲之

何异人之挺发?精博善而含章。驰风门而兽据,浮碧水而龙骧。滴秋露而垂玉,摇春条而不长。飘飘远逝,浴天池而颉颃;翱翔弄翮,淩轻霄而接行。详其真体正作,高强劲实。方员穷金石之丽,纤麄尽凝脂之蜜。藏骨抱筋,含文包质。没没汩汩,若蒙氾之落银钩;耀耀晞晞,状扶桑之挂朝日。

或有飘飘骋巧,其若自然;包罗羽客,总括神仙。李氏韬光,类隐龙而怡情;王乔脱屣,欻飞凫而上征。或改变驻笔,破真成草,养德俨如,威而不猛。游丝断而还续,龙鸾群不诤。发指冠而皆裂,据纯钩而耿耿。忽瓜割兮互裂,复交结而成族。若长天之阵云,如倒松之卧谷。时滔滔而东注,户纽山兮暂塞。射雀目以施巧,拨长蛇兮尽力。草草眇眇,或连或绝。如花乱飞,遥空舞雪。时行时止,或卧或蹶,透嵩华兮不高,逾县壑兮非越。信能经天纬地,毗助王猷,耽之玩之,功积山丘。吁嗟秀逸,万代嘉休,显允哲人,于今鲜俦。共六合而俱永,与两曜而同流;郁高峰兮偃盖,如万岁兮千秋!

形式:

游目帖

晋代-王羲之

省足下别疏,具彼土山川诸奇。扬雄蜀都,左太冲三都,殊为不备悉,彼故为多奇益令其游目意足也。可得果当告卿求迎,少人足耳,至时示意,迟此期真以日为岁。想足下镇彼土,未有动理耳。要欲及卿在彼,登汶领峨眉而旋,实不朽之盛事。但言此,心以驰于彼矣。

形式:

郗司马帖

晋代-王羲之

十七日先书,郗司马未去。即日得足下书,为慰。先书以具,示复数字。

形式:

逸民帖

晋代-王羲之

吾前东,粗足作佳观。吾为逸民之怀久矣,足下何以等复及此,似梦中语耶!无缘言面,为叹,书何能悉。

形式:

龙保帖

晋代-王羲之

龙保等平安也,谢之。甚迟见卿舅可耳,至为简隔也。

形式:

丝布帖

晋代-王羲之

今往丝布单衣财一端。示致意。

形式:

积雪凝寒帖

晋代-王羲之

计与足下别,廿六年于今。虽时书问,不解阔怀。省足下先后二书,但增叹慨!顷积雪凝寒,五十年中所无。想顷如常,冀来夏秋间,或复得足下问耳。比者悠悠,如何可言。

形式:

服食帖

晋代-王羲之

吾服食久,犹为劣劣。大都比之年时,为复可可。足下保爱至上,临书,但有惆怅。

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