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过露筋祠

翠羽明珰尚俨然,湖云祠树碧如烟。

行人系缆月初堕,门外野风开白莲。

形式:

诗词简介

《再过露筋祠》是清初文学家王士祯所题写的一首诗作。该诗描写了诗人路过露筋祠时的所见所闻,表达了诗人对露筋祠中所供奉的这位女子贞洁不屈的品性的赞美。

这首诗首句写祠中神像,采取了避实就虚之法。诗人不直接描摹神像塑造得如何,她的仪容怎样,而只是用一些美丽的妆饰来衬托她的风姿,则神像之美就不言而喻。起句点题,下三句就宕开去写。祠在湖边,湖上的云,祠畔的树,四望一碧,如在雾中,景色幽美,情韵飘渺。而诗人经过这里,停船夜泊的时候,正值月落。祠门之外,平野的风徐徐地吹拂着。这时,白莲开放了。静夜残月,郊野微风,行人远来,白莲正放,这是多么美好的境界。诗人所面对的是一个为了所谓贞节而牺牲了性命的女子,但他巧妙地避开了对这一问题的正面议论,而是从题外取神,着重于祠堂外边景色描写,而以白莲暗喻这位姑娘的纯洁而已。这种手法,在作者是若有若无,在读者可见仁见智,但都情景交融,泯合无间。晚唐陆龟蒙有一首题为《白莲》的诗:“素花多蒙别艳欺,此花真合在瑶池。无情有恨何人见?月晓风清欲堕时。”咏白莲花,却几乎完全没有花费笔墨去刻画其外形,而是集中力量去描写它的神态和性格。这种遗貌取神的写法,与王诗如出一辙,可见二者的渊源,唯一写人,一咏物而已。事实上,王士禛《渔洋诗话》曾说:“余谓陆鲁望(龟蒙字)‘无情有恨何人见,月白风清欲堕时’二语,恰是咏白莲,移用不得,而俗人议之,以为咏白牡丹、白芍药亦可。此真盲人道黑白。在广陵有题露筋祠绝句,……正拟其意。一后辈好雌黄,亦驳之云:‘安知此女非嫫母(古代著名的丑女),而辄云翠羽明珰耶?’余闻之,一笑而已。”这说明,王氏是有意向陆龟蒙学习,脱略形似;而即使如那一“后辈”所说,此女极丑,为诗人的主观感情服务,又为何不能把她写得很美丽呢。这也是遗貌取神。(参看沈祖棻《唐人七绝诗浅释》)还要强调的是,这首诗也是其神韵说的体现。他曾多次提出得意忘言,兴会神到,认为“舍筏登岸,禅家以为悟境,诗家以为化境,诗禅一致,等无差别”(《带经堂诗话》卷三微喻类),反复标榜“不着一字,尽得风流”。这首诗的空际落笔,想落天外,注重风神,为知行的统一提供了一个证明。

这首诗作为一首时代变更的悲歌,不仅在一定程度上唱出了当时江南士子之殇,还糅合了作者的真情流露。它不同于同时代的那些歌颂节操的露筋主题诗歌,内含情感百转曲折却又细腻真实,故得以脱颖而出,至今不衰。

注释

露筋祠:在今江苏高邮。王象之《舆地纪胜》记载:“露筋祠去高邮三十里。旧传有女子夜过此,天阴蚊盛,有耕夫田舍在焉。其嫂止宿。姑曰:‘吾宁死不失节。’遂以蚊死,其筋见焉。”

翠羽:指头饰。

明珰:指耳环。

收录诗词(320)

王士禛(清)

王士禛简介

原名王士禛,赐名士祯,字子眞,一字贻上,号阮亭,又号渔洋山人,世称王渔洋,谥文简。山东新城(今桓台县)人,常自称济南人。清顺治十五年(西元一六五八年)进士,康熙四十三年(西元一七〇四年)官至刑部尚书,颇有政声。清初杰出诗人、文学家,继钱牧斋之后主盟诗坛,与朱竹垞并称「南朱北王」。诗论创「神韵」说,于后世影响深远。早年诗作清丽澄淡,中年转为苍劲。擅长各体,尤工七绝。好为笔记,有《池北偶谈》、《古夫于亭杂录》、《香祖笔记》等。

相关古诗词

真州绝句

清代-王士祯

晓上江楼最上层,去帆婀娜意难胜。

白沙亭下潮千尺,直送离心到秣陵。

形式:

息斋夜宿即事怀故园

清代-王士祯

夜来微雨歇,河汉在西堂。

萤火出深碧,池荷闻暗香。

开窗邻竹树,高枕忆沧浪。

此夕南枝鸟,无因到故乡。

形式:

虚上人从淄邑来胶欢然道故上人住青云寺乃余昔年读书处也

清代-王士祯

连雨胶河涨,新晴路始开。

书凭双鲤至,秋带一僧来。

煮茗烟迷竹,谈经月上台。

不堪追往事,山径锁荒苔。

形式:

青玉峡

清代-王士祯

庐南万古峡,常有野云封。

朝来雷雨过,白日下飞龙。

形式:

即目

清代-王士禛

萧条秋雨夕,苍茫楚江晦。

时见一舟行,蒙蒙水云外。

形式:

江上

清代-王士祯

吴头楚尾路如何,烟雨秋深暗自波。

晚趁寒潮渡江去,满林黄叶雁声多。

形式:

冶春

清代-王士祯

今有东风太狡狯,弄晴作雨遣春来。

江梅一夜落红雪,便有夭桃无数开。

形式:

冶春

清代-王士祯

东风花事到江城,早有人家唤卖饧。

他日相思忘不得,平山堂下五清明。

形式:

冶春

清代-王士祯

三月韶光画不成,寻春步屟可怜生。

青芜不见隋宫殿,一种垂杨万古情。

形式:

初春济南作

清代-王士祯

山郡逢春复乍晴,陂塘分出几泉清?

郭边万户皆临水,雪后千峰半入城。

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