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论

论曰:汉自顺桓之间,国统屡绝,奸回窃位,阉宦满朝。士之蹈忠义履冰霜者,居显列则陷犯忏之诛,伏闾则婴党锢之戮。当是时也,天下之君子,扫地将尽。虽九伊周、十稷契,不能振已绝之纲,举土崩之势明矣。

熹平中,大黄星见楚宋之分,辽东殷馗曰:“其有真人起于谯沛之间。”以知曹孟德不为人下,事之明验也。先时秦帝东游,亦云金陵当有王者兴。董扶求出,又曰益州有天子气。从兹而言,则长江剑阁,作吴蜀之限;天道人谋,有三分之兆,其来尚矣。

然费兴有际,崇替迭来。每览其书,何能不临卷而永怀,扶事而伊郁也。尝试论之曰:向使何进纳公业之言而不追董卓,郭汜弃文和之策而不报王允,则东京焚如之祸,关右乱麻之尸,何由而兴哉?至使乘舆蒙尘于河上,天子露宿于曹阳,百官饥死于墙壁,六宫流离于道路,盖由何公之不明,贾诩之言过也,于是刘岱、乔瑁、张超、孔融之徒,举义兵而天下响应,英雄者骋其骁悍,运其谋能,海内嚣然,与兹大乱矣。袁本初据四州之地,南向争衡;刘景升拥十万之师,坐观成败。区区公路,欲据列郡之尊;琐琐伯珪,谓保易京之业。瓒既窘毙,术亦忧终。谭尚离心,琮琦失守,其故何哉?有大贤而不能用,睹长策而不能施。使谓力济九天,智周万物,天下可指麾而定,宇宙可大呼而致也。

呜呼悲夫!余观三国之君,咸能推诚乐土,忍垢藏疾,从善如不及,闻谏如转规。其割裂山河鼎足而王宜哉!孙仲谋承父兄之馀事,委瑜肃之良图,泣周泰之痍,请吕蒙之命,惜休穆之才不加其罪,贤子布之谏而造其门。用能南开交趾,驱五岭之卒;东届海隅,兼百越之众。地方五千里,带甲数十万。若令登不早卒,休以永年,神器不移于暴酷,则彭蠡衡阳,未可图也。

以先主之宽仁得众,张飞、关羽万人之敌,诸葛孔明管、乐之俦,左提右挈,以取天下,庶几有济矣。然而丧师失律,败不旋踵。奔波谦、瓒之间,羁旅袁、曹之手,岂拙于用武,将遇非常敌乎?初备之南也,樊、邓之士,其从如口。比到当阳,众十万馀。操以五千之卒,及长坂纵兵大击,廊然雾散,脱身奔走。方欲远窜用鲁肃之谋,然投身夏口。于是诸葛适在军中,向令帷幄有谋,军容宿练,包左车之际,运田单之奇,曹悬兵数千,夜行三百。轴重不相继,声援不相闻,可不一战而禽也?坐以十万之众,而无一矢之备,何异驱犬羊之群,饵豺虎之口?故知应变将略,非武侯所长,斯言近矣。周瑜方严兵取蜀,会物故于巴邱。若其人尚存,恐玉垒铜梁,非刘氏有也。然备数困败而意不折。终能大起西土者,其惟雅度最优乎?武侯既没,刘禅举而弃之。睹谯周之懦词,则忿愤而忘食;闻姜维之立事,又慷慨而言口。惜其功垂成而智不济,岂伊时丧?抑亦人亡,乃知德之不修,栈道灵关,不足恃也。

魏武用兵,仿佛孙吴。临敌制奇,鲜有丧败,故能东禽狡布,北走强袁,破黄巾于寿张,斩眭固于射犬。援戈北指,踏顿悬颅;拥旆南临,刘琮束手。振威烈而清中夏,挟天子以令诸侯,信超然之雄杰矣。而弊于褊刻,失于猜诈。孔融、荀彧,终罹其灾;孝先、季珪,卒不能免。愚知操之不怀柔巴蜀,砥定东南,必然之利耶。文帝富裕春秋,光应禅让,临朝恭俭,博览坟典,文质彬彬,庶几君子者矣。不能恢崇万代之业,利建七百之基。骨肉齐于匹夫,衡枢委乎他姓。远求珠翠,废礼谅堂之中,近抱辛毗,取笑妇人之口。明帝嗣位,继以奢淫。征夫困于兵革,人力殚于台榭。高贵乡公名决有馀,而深沉不足。其雄才大略,经纬远图,求之数君,并无取焉。山阳公之坟土未干,陈留王之宾馆已起,天之报施,何其速哉?故粗而论之,式备劝戒,俾夫来者有以监诸焉。

形式:

翻译

东汉从顺帝桓帝之时,国家的正统已经断绝过多次了,而一些奸邪小人窃取了大位,太监满朝都是读书人如果遵循忠义之道,就象走在薄冰之上一样危险:处于朝廷之中就会因为正直敢言而被诛杀,即便是平民百姓也会因为党锢之祸而死。在那个时候:天下的君子,已经快被消灭光了。即便有再多的尧舜之时的大臣,也不能重新恢复已经破坏殆尽的朝廷纲纪,天下即将大乱的形势已经明朗了。

在东汉灵帝熹平年间,有一颗大黄星出现在翼宿和氐宿之间,辽东殷馗说:“大概有真命天子能出现在谯地和沛地之间吧。”因此曹操不会长时间居为人下,这早就有天文上的应兆了。在更早的秦始皇东游的时候,也说过金陵应该有称雄天下的王者兴盛于此。董扶又说过益州有天子气,如此说来,那长江和剑阁作为吴蜀的屏障,从天文上和个人的预言上,三分天下的苗头早就出现了。

但是朝代兴亡和更替是有时机的,我每次看史书的时候,总是面对着书而感慨,对着历史事件而感到非常的郁闷。曾经尝试着评论一下:当初何进要是采纳郑泰的话不让董卓带兵进京,郭汜放弃了贾诩的计策而不报复王允,那么火烧洛阳之祸,关内尸横遍野的事情怎么可能发生呢?而天子被迫出京落难在黄河边,不得已之下在曹阳露宿,百官饿死在墙壁之下,六宫在道路上流离奔波,都是由于何进的不明智及贾诩之言的过失啊。于是刘岱、乔瑁、张超、孔融等人大起义兵而天下响应,英雄们显示他们的骁勇。运用他们的智谋和才能,从而导致了海内沸腾,天下大乱。袁绍占据四州之地向南争雄,刘表拥有十万军队却坐观成败。小小的袁术却想称帝,而无能的公孙瓒只想保存易京的基业,最后公孙瓒穷困而死,而袁术也是忧愁而死。至于袁谭、袁尚兄弟二人不能同心,刘琦、刘琮也失去了荆州,究竟是什么原因呢?有非常贤能的人而不能任用,看到了长期的计谋却不能实施,自以为自己的力量和智谋非常强大,天下仅仅靠着自己的名气就可以轻松取得啊。

悲哀啊!我看三国这些君主,很少人能够以诚待人,使百姓安于自己的土地,遮藏自己的不足之处,听从善言就怕还没有完全办到,一旦听到谏言就立刻改悔,那么他们只能割据地方,鼎足而立称王不是合情合理的吗?孙权继承父兄的事业,委任周瑜、鲁肃以重任。因为周泰的伤势而哭泣,为吕蒙的病情祈祷上天,爱惜休穆的才能而不加罪于他,听取张昭的谏言而屡屡拜访,所以能南到交趾,赶走了五岭的士兵,东到海隅,拥有了百越的百姓,地方扩大到五千里,士兵拥有数十万。如果孙登不过早去世,孙休能多活几年,不将帝位传于暴虐的孙皓,那么江东之地,未必就能被西晋攻取。

以刘备的宽仁得众,关羽、张飞的万人之敌,诸葛亮有如管仲、乐毅般的才能,作为左右手来攻取天下,也差不多该成功吧!而当初战败丧师,居然败的如此迅速,奔波在陶谦、公孙瓒之间,寄居在袁绍、曹操之下,难道不是拙于用兵,而且遇到了非常厉害的敌人的原因吗?当初刘备南撤时,樊城河南一带跟随他的人很多,等到了当阳,已有十万人。曹操率五千人追到长坂,大举进攻,刘备十万人顿时烟消云散,仅仅能够单身逃跑。正要远逃之时采纳了鲁肃的意见,投奔了夏口。当时诸葛亮正在军中。假如真的能够运筹帷幄,军容严整,训练有素,运用象田单包左车似的奇谋。曹操孤军仅仅几千人,夜以继日行军三百馀里。辎重来不及补充,前后无法互相援助,难道此时不就可以一战而擒获曹操?拥有十万人,竟然连一个箭头也没有准备,这和把犬和羊喂给豺虎吃有何区别?由此可知应变将略,不是诸葛亮之所擅长的结论是对的。周瑜正要领兵取西蜀,却病逝于巴丘。如果他还活者,恐怕西蜀之地,再非刘备所有也。但是刘备屡次失败却百折不挠,终于能够在西蜀创立江山,难道不是由于他的仁德最优秀吗?诸葛亮去世后,刘禅把整个西蜀之地丢弃了。听到谯周懦弱的话而气愤得忘了吃饭,听到了姜维的计划而又兴奋的称赞。可惜姜维功败垂成而智谋不足,难道是由于天命吗?还是人面临灭亡之际才知道仁德不足的时候,栈道灵关都是不足以依靠呢?

曹操用兵就象孙子和吴子一样,面对敌人,使用奇谋而很少失败。所以能向东抓住吕布、向北击败袁绍、在寿张打败黄巾、在射犬斩杀了眭固,大军向北进攻,杀了踏顿,大军向南进攻,刘琮束手就擒。重振威烈之名,清理了中原之地,然后挟天子以令诸侯。确实是超然的英雄豪杰呀。然其缺点是气量狭小,猜忌过分。孔融、荀彧都因此而遇难,崔琰、毛玠最终也不能幸免,因此我知道曹操决不肯笼络巴蜀和江东使之归附,从而平定东南,这是必然的道理。曹丕登基时已经处于壮年。接受汉朝的禅让获得帝位,在朝廷上处理政事小心谨慎,博览过各种古书古籍。文质彬彬接近于君子了。但是不能够创立万代基业,打下数百年江山。(原因是什么呢?)不顾念骨肉之情,把执掌国家大权委任给外姓之人向远方求珠宝,在朝廷之中不讲求礼节。对辛毗有断袖之癖而被妇人取笑。曹睿即位仍然奢侈淫乱,老百姓们苦于劳役和兵役,天下之财力都浪费在建设台榭上。曹髦决断是足够了,但是忍耐力要差许多。他的雄才大略,经纬远国,和以前的几位君主相比,并无可取之处。山阳公的坟土还未干,陈留王的房舍已建立了,上天的报应为什么那么迅速呢?所以我粗略的评论一下,主要包含劝戒的意图,希望后来者能够有所借鉴。

收录诗词(130)

王勃(唐)

王勃简介

王勃,唐代诗人。汉族,字子安。绛州龙门(今山西河津)人。王勃也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齐名,齐称“初唐四杰”,其中王勃是“初唐四杰”之冠。

相关古诗词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唐朝-王勃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形式:

滕王阁序

唐朝-王勃

豫章故郡,洪都新府。星分翼轸,地接衡庐。襟三江而带五湖,控蛮荆而引瓯越。物华天宝,龙光射牛斗之墟;人杰地灵,徐孺下陈蕃之榻。雄州雾列,俊采星驰。台隍枕夷夏之交,宾主尽东南之美。都督阎公之雅望,棨戟遥临;宇文新州之懿范,襜帷暂驻。十旬休假,胜友如云;千里逢迎,高朋满座。腾蛟起凤,孟学士之词宗;紫电青霜,王将军之武库。家君作宰,路出名区;童子何知,躬逢胜饯。

时维九月,序属三秋。潦水尽而寒潭清,烟光凝而暮山紫。俨骖<马非>于上路,访风景于崇阿;临帝子之长洲,得天人之旧馆。层峦耸翠,上出重霄;飞阁流丹,下临无地。鹤汀凫渚,穷岛屿之萦回;桂殿兰宫,即冈峦之体势。

披绣闼,俯雕甍,山原旷其盈视,川泽纡其骇瞩。闾阎扑地,钟鸣鼎食之家;舸舰弥津,青雀黄龙之舳。云销雨霁,彩彻区明。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渔舟唱晚,响穷彭蠡之滨;雁阵惊寒,声断衡阳之浦。

遥襟甫畅,逸兴遄飞。爽籁发而清风生,纤歌凝而白云遏。睢园绿竹,气凌彭泽之樽;邺水朱华,光照临川之笔。四美具,二难并。穷睇眄于中天,极娱游于暇日。天高地迥,觉宇宙之无穷;兴尽悲来,识盈虚之有数。望长安于日下,目吴会于云间。地势极而南溟深,天柱高而北辰远。关山难越,谁悲失路之人?萍水相逢,尽是他乡之客。怀帝阍而不见,奉宣室以何年?

嗟乎!时运不齐,命途多舛。冯唐易老,李广难封。屈贾谊于长沙,非无圣主;窜梁鸿于海曲,岂乏明时?所赖君子见机,达人知命。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酌贪泉而觉爽,处涸辙以犹欢。北海虽赊,扶摇可接;东隅已逝,桑榆非晚。孟尝高洁,空余报国之情;阮籍猖狂,岂效穷途之哭!

勃,三尺微命,一介书生。无路请缨,等终军之弱冠;有怀投笔,慕宗悫之长风。舍簪笏于百龄,奉晨昏于万里。非谢家之宝树,接孟氏之芳邻。他日趋庭,叨陪鲤对;今兹捧袂,喜托龙门。杨意不逢,抚凌云而自惜;钟期既遇,奏流水以何惭?

呜乎!胜地不常,盛筵难再,兰亭已矣,梓泽丘墟。临别赠言,幸承恩于伟饯;登高作赋,是所望于群公。敢竭鄙怀,恭疏短引;一言均赋,四韵俱成。请洒潘江,各倾陆海云尔。

滕王高阁临江渚,佩玉鸣鸾罢歌舞。

画栋朝飞南浦云,珠帘暮卷西山雨。

闲云潭影日悠悠,物换星移几度秋。

阁中帝子今何在?槛外长江空自流。

形式:

山中

唐朝-王勃

长江悲已滞,万里念将归。

况属高风晚,山山黄叶飞。

形式:

采莲曲

唐朝-王勃

采莲归,绿水芙蓉衣。

秋风起浪凫雁飞。

桂棹兰桡下长浦,罗裙玉腕轻摇橹。

叶屿花潭极望平,江讴越吹相思苦。

相思苦,佳期不可驻。

塞外征夫犹未还,江南采莲今已暮。

今已暮,采莲花。

渠今那必尽娼家。

官道城南把桑叶,何如江上采莲花。

莲花复莲花,花叶何稠叠。

叶翠本羞眉,花红强如颊。

佳人不在兹,怅望别离时。

牵花怜共蒂,折藕爱连丝。

故情无处所,新物从华滋。

不惜西津交佩解,还羞北海雁书迟。

采莲歌有节,采莲夜未歇。

正逢浩荡江上风,又值徘徊江上月。

徘徊莲浦夜相逢,吴姬越女何丰茸。

共问寒江千里外,征客关山路几重。

形式:

落花落

唐朝-王勃

落花落,落花纷漠漠。

绿叶青跗映丹萼,与君裴回上金阁。

影拂妆阶玳瑁筵,香飘舞馆茱萸幕。

落花飞,燎乱入中帷。

落花春正满,春人归不归。

落花度,氛氲绕高树。

落花春已繁,春人春不顾。

绮阁青台静且闲,罗袂红巾复往还。

盛年不再得,高枝难重攀。

试复旦游落花里,暮宿落花间。

与君落花院,台上起双鬟。

形式:

江亭夜月送别二首

唐朝-王勃

【其一】

江送巴南水,山横塞北云。

津亭秋月夜,谁见泣离群?

【其二】

乱烟笼碧砌,飞月向南端。

寂寞离亭掩,江山此夜寒。

形式:

别人四首

唐朝-王勃

久客逢馀闰,他乡别故人。

自然堪下泪,谁忍望征尘。

形式:

别人四首

唐朝-王勃

江上风烟积,山幽云雾多。

送君南浦外,还望将如何。

形式:

别人四首

唐朝-王勃

桂轺虽不驻,兰筵幸未开。

林塘风月赏,还待故人来。

形式:

别人四首

唐朝-王勃

霜华净天末,雾色笼江际。

客子常畏人,何为久留滞。

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