虞美人 · 送浙宪马中玉

归心正似三春草,试著莱衣小。橘怀几日向翁开,怀祖已嗔文度、不归来。

禅心已断人间爱,只有平交在。笑论瓜葛一枰同,看取《灵光》新赋、有家风。

形式:

诗词简介

《虞美人·述怀》是北宋文学家苏东坡所创作的一首词。上片四句全部用典,赞颂了友人马中玉的孝养之心;下片则主要把自己的心绪和情感与友人进行对比,自愧不如。全词叠用事典,妥贴自然,赞美了马中玉的高尚品格,但词意略显晦涩,难以理解。

翻译

马中玉探母归心如三月春草之盛,像老莱子著小儿衣以取悦父母一样孝敬父亲;像三国吴人陆绩六岁见袁术时,悄悄怀揣三枚橘子,欲归送母亲;又像晋人王坦之不速归探父怀祖,父亲便要瞪眼发怒了。

我心境清静澄明,已无七情六欲,不像马中玉那样执著于人间情爱了。只有平昔之交,不论什么纠葛亲友关系都一视同仁。看一下《灵光》新赋,颇有马中玉的诗书传家风范。

注释

虞美人:词牌名。原为唐教坊曲名,始词见于敦煌曲子词。宋·王颐堂《碧鸡漫志·卷四·〈虞美人〉》云:「《脞(cuǒ)说》称起于项籍『虞兮』之歌。予谓後世以此命名可也,曲起于当时,非也。曾子宣夫人魏氏作《虞美人草行》,有云:『三军散尽旌旗倒,玉帐佳人坐中老。香魂夜逐剑光飞,青血化为原上草。芳菲寂寞寄寒枝,旧曲闻来似敛眉。』又云:『当时遗事久成空,慷慨尊前为谁舞?』亦有就曲志其事者,世以为工。其词云:『帐前草草军情变,月下旌旗乱。褫衣推枕怆离情,远风吹下楚歌声、正三更。抚骓欲上重相顾,艳态花无主,手中莲锷凛秋霜。九泉归去是仙乡、恨茫茫。』黄载万追和之,压倒前辈矣。其词云:『世间离恨何时了?不为英雄少。楚歌声起伯图休,玉帐佳人血泪、满东流。 葛荒葵老芜城暮,玉貌知何处?至今芳草解婆娑,只有当年魂魄、未消磨。』按《益州草木记》:『雅州名山县出虞美人草,如鸡冠花。叶两两相对,为唱《虞美人》曲,应拍而舞,他曲则否。』《贾氏谈录》:『褒斜山谷中有虞美人草,状如鸡冠,大叶相对。或唱《虞美人》,则两叶如人拊掌之状,颇中节拍。』《酉阳杂俎》云:『舞草,出雅州,独茎三叶,叶如决明,一叶在茎端,两叶居茎之半相对。人或近之歌,及抵掌讴曲,叶动如舞。』《益部方物图赞》改『虞』作『娱』,云:『今世所传《虞美人》曲,下音俚调,非楚虞姬作。意其草纤柔,为歌气所动,故其叶至小者或若动摇,美人以为娱耳。』《笔谈》云:『高邮桑景舒性知音,旧闻虞美人草,遇人作《虞美人》曲,枝叶皆动,他曲不然。试之,如所传。详其曲,皆吴音也。他日取琴,试用吴音制一曲,对草鼓之,枝叶亦动,乃目曰《虞美人操》。其声调与旧曲始末不相近,而草辄应之者,律法同管也。今盛行江湖间,人亦莫知其如何为吴音。』《东斋记事》云:『虞美人草,唱他曲亦动,传者过矣。』予考六家说,各有异同。《方物图赞》最穿凿,无所稽据。旧曲固非虞姬作,若便谓下音俚调,嘻其甚矣。亦闻蜀中数处有此草,予皆未之见,恐种族异,则所感歌亦异。然旧曲三,其一属『中吕调』,其一『中吕宫』,近世转入『黄钟宫』。此草应拍而舞,应旧曲乎?新曲乎?桑氏吴音,合旧曲乎?新曲乎?恨无可问者。又不知吴草与蜀产有无同类也。」元高拭词注「南吕调」。《乐府雅词》名《虞美人令》。周竹坡词有「只恐怕寒,难近玉壶冰」句,名《玉壶冰》。张玉田词赋柳儿,因名《忆柳曲》。王半轩词取李后主「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句,名《一江春水》。此调以七字句和五字句为主,配以一个九字句为结,凡四换韵,仄韵与平韵相间,每句用韵,因而音节明快响亮,气势奔放,以悲歌慷慨为基本特色。以李後主词、毛平圭词为正体,李词为双调五十六字,前後阕各四句,两仄韵、两平韵;毛词为双调五十八字,前後阕各五句,两仄韵,三平韵。另有变体,五十六字,两仄韵、两平韵;五十八字,五平韵;五十八字,前阕五句五平韵,後阕五句两仄韵、三平韵。

「送浙宪马中玉」:元延祐本无题。明吴讷钞本、茅维《苏集》本题作「述怀」。《苏长公二妙集》本、毛本作「送马中玉」。

马中玉:《东坡诗集》查注引《咸淳临安志》:「元祐五年八月,宣德郎马瑊(Jiān)自提点淮南西路刑狱,改两浙路提刑。」又引《黄山谷年谱》:「马瑊,荏平人。《玉照新志》:『东坡先生知杭州,马中玉瑊为浙漕。东坡被召赴阙,中玉席间作词曰:「来时吴会犹残暑,去日武林春已暮。欲知遗爱感人深,洒泪多于江上雨。 欢情未举眉先聚,别酒多斟君莫诉。从今宁忍看西湖,抬眼尽成肠断处。」东坡和之,所谓「明朝归路下塘西,不见莺啼花落处」是也。中玉,忠肃亮之子,仲甫犹子也。』」合注云:「绍圣三年知湖州,累知荆州,坐与黄庭坚善,置海州。」

三春草:傅子立注:「孟东野《游子吟》:『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心草,报得三春晖。』」刘尚荣按:「据《孟东野诗集·卷一》、《全唐诗·卷三百七十二》,『寸心草』当作『寸草心』。」

莱衣:傅子立注:「《高士传》:『老莱子孝奉二亲,行年七十,常身著五色斑斓之衣,为小儿戏啼,欲亲之喜也。』」刘尚荣按:「事详《初学记·卷十七·〈人部·孝第四〉》转引《孝子传》。《高士传》不载老莱子孝事。」

橘怀:傅子立注:「《吴志》:『陆绩年六岁,谒袁术。命登筵,私怀橘,拜而堕地,术问其故,答曰:「将以遗亲。」』」刘尚荣按:「节引自《三国志·卷五十七·〈吴书·陆绩传〉》。」龙榆生笺引《三国志·卷五十七·〈吴书·陆绩传〉》:「陆绩字公纪,吴郡吴人也。父康,汉末为庐江太守。绩年六岁,于九江见袁术。术出橘,绩怀三枚,去,拜辞堕地,术谓曰:『陆郎作宾客而怀橘乎?』绩跪答曰:『欲归遗母。』术大奇之。」

怀祖已嗔文度:傅子立注:「《晋书》:『王怀祖子坦之,字文度,怀祖尤爱之。文度虽长大,犹抱置膝上。与语,或有所忤,则遽排下之,曰:「汝竟痴耶!」』」刘尚荣按:「节引《晋书·卷七十五·〈王湛传·(孙)王述传〉》,事别见《世说新语·方正》:『王文度为桓公长史时,桓为儿求王女,王许咨蓝田。既还,蓝田爱念文度,虽长大犹抱著膝上。文度因言桓求己女婚。蓝田大怒,排文度下膝曰:「恶见,文度已复痴,畏桓温面兵,那可嫁女与之!」文度还报云:「下官家中先得婚处。」桓公曰:「吾知矣,此尊府君不肯耳。」後桓女遂嫁文度儿。』」龙榆生笺引《晋书·卷七十五·〈王湛传·(孙)王述传〉》:「(湛孙)述字怀祖。少孤,事母以孝闻。安贫守约,不求闻达。性沈静,……少袭父爵。……(子)坦之为桓温长史。温欲为子求婚于坦之。及还家省父,而述爱坦之。虽长大,犹抱置膝上。坦之因言温意。述大怒,遽排下,曰:『汝竟痴邪!讵可畏温面而以女妻兵也。』坦之乃辞以他故。温曰:『此尊君不肯耳。』遂止。……(述)子坦之嗣。坦之字文度,弱冠与郗超俱有重名。时人为之语曰:『盛德绝论郗嘉宾,江东独步王文度。』嘉宾,超小字也。」已嗔,明吴讷钞本、毛本、龙本作「已瞋」。

禅心已断人间爱:傅子立注:「《法镜经》曰:『凡夫贪著六尘,不知厌足。今圣人断除贪爱,除六情饥馑。』」

平交:原作「平仄」,据元延祐本、明吴讷钞本、《苏长公二妙集》本改。

瓜葛一枰(píng)同:意谓不论什么关系都一视同仁。傅子立注:「晋王导子悦,导甚爱之。尝与悦棋,争道,导乃笑曰:『相与有瓜葛,那得为尔邪!』」刘尚荣按:「事见《世说新语·排调》:『王长豫幼便和令(和善),丞相爱恣甚笃。每共围棋,丞相欲举行,长豫按指不听。丞相笑曰:「讵得尔?相与似有瓜葛(蔡邕曰:『瓜葛,疏亲也』)。」』」龙榆生笺引《晋书·卷六十五·〈王导传·(子)王悦传〉》:「悦字长豫,弱冠有高名,事亲色养,导甚爱之。导尝共悦奕棋,争道,导笑曰:『相与有瓜葛,那得为尔邪!』」一枰,原作「一抨」,据元延祐本、明吴讷钞本、《苏长公二妙集》本改。

《灵光》新赋:傅子立注:「後汉王逸工词赋,尝欲作《鲁灵光殿赋》,命其子延寿往录其状。延寿因韵之,以简其父。父曰:『吾无以加。』遂不复作。」刘尚荣按:「宋刊《文选·卷十一·鲁灵光殿赋》李善、张铣注谓蔡邕欲作此赋,见延寿所为而辍翰。情节迥异于傅注,略同于《後汉书·卷八十上·〈文苑列传·王逸传〉》。傅子立应另有所本。」龙榆生笺引《文选·卷十一·鲁灵光殿赋》注:「范晔《後汉书》曰:『王逸,字叔师,南郡宜城人也。子延寿,字文考,有隽才,游鲁作《灵光殿赋》。後蔡邕亦造此赋,未成,及见延寿所为,甚奇之,遂辍翰而止。後溺水死,时年二十馀。』」

收录诗词(3369)

苏轼(宋)

苏轼简介

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唐宋八大家之一,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字子瞻,一字和仲,号东坡居士。苏老泉长子,苏颍滨兄。与父、弟合称“三苏”,故又称“大苏”。宋仁宗嘉祐二年(1057年)进士。嘉祐六年(1061年),再中制科,授签书凤翔府节度判官厅事。宋英宗治平二年(1065年),召除判登闻鼓院,寻试馆职,除直史馆。治平三年,父卒,护丧归蜀。宋神宗熙宁二年(1069年),服除,除判官告院兼判尚书祠部,权开封府推官。熙宁四年(1070年),上书论王介甫新法之不便,出为杭州通判。徙知密、徐二州。元丰二年(1079年),移知湖州,因诗托讽,逮赴台狱,史称“乌台诗案”。狱罢,贬黄州团练副使,本州安置。元丰四年(1081年),移汝州团练副使。元丰八年(1085年)春,得请常州居住,十月起知登州。寻召除起居舍人。宋哲宗元祐元年(1086年)迁中书舍人,改翰林学士兼侍读。元祐四年(1089年),以龙图阁学士知杭州。会大旱,饥疾并作,东坡请免上供米,又减价粜常平米,存活甚众。杭近海,民患地泉咸苦,东坡倡浚河通漕,又沿西湖东西三十里修长堤,民德之。元祐六年(1091年),除翰林学士承旨,寻因谗出知颍州,徙扬州。后以端明殿学士、翰林侍读学士出知定州。绍圣元年(1094年),贬惠州。绍圣四年(1097年),再贬儋州。累贬琼州别驾,居昌化。宋徽宗即位,元符三年(1100年)赦还,提举玉局观,复朝奉郎。建中靖国元年(1101年),卒于常州,年六十四(按:东坡生于宋仁宗景祐三年十二月十九日,时已入1037年)。宋孝宗时谥文忠。东坡于文学艺术堪称全才。其文汪洋恣肆,清新畅达,与欧阳文忠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为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山谷并称“苏黄”;作词开豪放一派,变词体绮靡之风,下启南宋,与辛稼轩并称“苏辛”;工书,擅行、楷,能自创新意,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与黄山谷、米元章、蔡君谟并称宋四家;画学文与可,喜作枯木怪石,论画主张神似。有《东坡集》四十卷、《东坡后集》二十卷、《和陶诗》四卷、《东坡七集》、《东坡志林》、《东坡乐府》、《仇池笔记》《论语说》等。《全宋诗》东坡诗,卷一至卷四六,以清道光刊王文诰《苏文忠公诗编注集成》为底本,卷四七、卷四八,以清干隆刊冯踵息《苏文忠诗合注》为底本。校以宋刊半叶十行本《东坡集》《东坡后集》(残,简称集甲)、宋刊半叶十二行本《东坡集》《东坡后集》(残,简称集乙,集甲、集乙合称集本)、宋眉山刊《苏文忠公文集》(残,简称集丙)、宋黄州刊《东坡先生后集》(残,简称集丁),宋刊《东坡先生和陶渊明诗》(简称集戊)、宋刊《集注东坡先生诗前集》(残,简称集注)、宋嘉泰刊施德初、顾景繁《注东坡先生诗》(残,简称施甲)、宋景定补刊施、顾《注东坡先生诗》(残,简称施乙,施甲、施乙合称施本)、宋黄善夫家塾刊《王状元集百家注分类东坡先生诗》(简称类甲)、宋泉州刊《王状元集百家注分类东坡先生诗》(残,简称类乙)、元务本书堂刊《增刊校正王状元集注分类东坡先生诗》(简称类丙,类甲、类乙、类丙,合称类本)、明成化刊《东坡七集》(简称七集)、明万历刊《重编东坡先生外集》(简称外集)、清查初白《补注东坡编年诗》(简称查注)、清冯踵息《苏文忠诗合注》(简称合注)。参校资料一为金石碑帖和著录金石诗文的专著的有关部分;一为清人、近人的苏诗校勘批语,其中有何义门焯所校清康熙刊《施注苏诗》(简称何校),卢檠斋、纪晓岚所校清干隆刊查注(分别简称卢校、纪校),章茗簃所校缪艺术风覆明成化《东坡七集》(简称章校)。卷四八所收诗篇除《重编东坡先生外集》外,还分别采自《春渚纪闻》、《侯鲭录》等书,亦据所采各书及有关资料进行校勘。新辑集外诗,编为第四九卷。生平见《宋史·卷三百三十八·苏轼传》。

相关古诗词

自题金山画像

宋代-苏轼

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

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

形式:

行香子 · 病起小集

宋代-苏轼

昨夜霜风,先入梧桐。浑无处、回避衰容。问公何事,不语书空。但一回醉,一回病,一回慵。

朝来庭下,光阴如箭,似无言、有意伤侬。都将万事,付与千钟。任酒花白,眼花乱,烛花红。

形式:

蝶恋花 · 密州上元

宋代-苏轼

灯火钱塘三五夜。明月如霜,照见人如画。帐底吹笙香吐麝,更无一点尘随马。

寂寞山城人老也。击鼓吹箫,却入农桑社。火冷灯稀霜露下,昏昏雪意云垂野。

形式:

临江仙 · 送钱穆父

宋代-苏轼

一别都门三改火,天涯踏尽红尘。依然一笑作春温。无波真古井,有节是秋筠。

惆怅孤帆连夜发,送行淡月微云。尊前不用翠眉颦。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

形式:

江城子 · 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

宋代-苏轼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形式:

临江仙 · 夜归临皋

宋代-苏轼

夜饮东坡醒复醉,归来仿佛三更。家童鼻息已雷鸣,敲门都不应,倚杖听江声。

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夜阑风静縠纹平,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

形式:

儋耳山

宋代-苏轼

突兀隘空虚,他山总不如。

君看道傍石,尽是补天馀。

形式:

菩萨蛮 · 回文夏闺怨

宋代-苏轼

柳庭风静人眠昼,昼眠人静风庭柳。香汗薄衫凉,凉衫薄汗香。

手红冰碗藕,藕碗冰红手。郎笑藕丝长,长丝藕笑郎。

形式:

水调歌头

宋代-苏轼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形式:

行香子 · 丹阳寄述古

宋代-苏轼

携手江村,梅雪飘裙。情何限、处处销魂。故人不见,旧曲重闻。向望湖楼,孤山寺,涌金门。

寻常行处,题诗千首,绣罗衫、与拂红尘。别来相忆,知是何人。有湖中月,江边柳,陇头云。

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