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翰沈公墓志铭

公姓沈氏,字文通,世为杭州钱塘人。初以祖荫补郊社斋郎,举进士于廷中为第一,大臣疑已仕者例不得为第一,故以为第二,除大理评事,通判江宁府。

当是时,公年二十,人吏少公,而公所为卓越已足以动人,然世多未知公果可以有为也。祀明堂恩迁秘书省著作佐郎。岁满召归,除太常丞、集贤校理。于是校理八年矣,平居闭门,虽执政,非公事不辄见也,故虽执政初亦莫知其为材。居久之,乃始以同修起居注,召试知制诰。及为制诰,遂以文学称天下。金部君坐免归,求知越州,又移知杭州。锄治奸蠹,所禁无不改,崇奖贤知,得其欢心,两州人皆画像祠之。英宗即位,召还,延见劳问甚悉。居一月,权发遣开封府事。公初至,开封指以相告曰:“此杭州沈公也。”及摄事,人吏皆屏息。既而以知审官院,遂以龙图阁直学士权知开封府。公旦昼视事,日中则廷无留人,出谢诸客,从容笑语。客皆怪公独有馀日,而畿内翕然称治。于是名实暴振发,贤临一时,自天子大臣皆论以为国之器,而闾巷之士奔走谈说,欢呼鼓舞,以不及为恐。

会母夫人疾病,请东南一州视疾,英宗曰:“学士岂可以去朝廷也?”公虽去开封,然皆以为朝夕且大用矣,而遭母夫人丧以去。英宗闻公去,尤悼惜,时遣使者追赐黄金,而以金部君知苏州。公居丧致哀,寝食如礼,以某年某月得疾杭州之墓次,某日至苏州,而以某日卒,年四十有三。

公平居不常视书,而文辞敏丽可喜,强记精识,长于议论。世所谓老师宿学无所不读,通于世务者,皆莫能屈也。于善良贫弱,抚恤之尤至。在杭州,待使客多所阔略。而州人之贫无以葬及女子失怙恃而无以嫁者,以公使钱葬嫁之,凡数百人。于其卒,知与不知,皆为之叹惜。

形式:

翻译

沈公姓沈,字文通,世代为杭州钱塘人。起初,凭借祖上荫功补任郊社斋郎,考取进士时在朝中为第一名,由于大臣质疑已经做官的人按照惯例不能为第一名,所以让他做了第二名,担任大理评事,江宁府通判。

当时,沈公二十岁,百姓和官吏们认为沈公年少,但是沈公所作所为卓越,已经足够使人感动,然而,世人大多数不知道沈公真的可以有所作为。因祭祀明堂得到圣恩,升迁为迁秘书省著作佐郎。年满后,被朝廷召回京城,担任除太常丞、集贤校理。于是,担任了校理八年,平时居住闭门不出,虽然管理政事,但不是处理公事人们往往见不到他,所以即使执政初期也没有人知道他是一个人才。过了很长的时间,才开始以同修起居注的身份,奉召负责诏告起草。沈文通等到承命草拟诏令,就凭借文学才能称誉天下。金部君因罪罢免回家,请求任职越州,后来又任职杭州。惩治奸人,但凡所禁止的没有不改变的,推崇奖赏贤知之人,得到他们的欢心,两个州的人为他画像建祠。英宗即位后,把他召回朝廷,奉召询问甚是仔细和全面。过了一个月,朝廷命令派遣他任职开封府。沈公初到,开封人就用手指指着互相说:“这个人就是杭州的沈公。”等到沈公管理府事,百姓和官吏都屏息期待。不久,管理审官院,以龙图阁直学士的身份权知开封府。沈公只是夜晚管理政务,白天则廷堂无人,出门谢客,从容笑谈。客人都奇怪沈公独有闲馀的时间,而京城附近安宁称治。于是,名气与事实相符,名实大振,贤能一时,从天子和大臣 们开始都把他当成国家的栋梁之材,那些处于闾巷的读书人奔走谈说,欢呼鼓舞,为达不到他的才能而担忧。

后来遇到母亲得了病,请求朝廷去东南一州探视病情,英宗说:“学士怎么可以离开朝廷呢?”沈文通虽然离开了开封府衙,然而大家都认为早晚将会得到重用,却遭逢母夫人丧事而离职。英宗听说沈公已经离开,尤为痛悼惋惜,当时派遣使者追赐黄金,并且让金部君任职苏州。沈公居丧致哀,寝食如礼,以某年某月得病于杭州,离开茔地,某日到苏州,并在某日去世,年龄四十三岁。

沈公平时不常读书,但是可喜的是文辞敏捷华丽,记忆力强,见解精确,擅长议论时事。世人所说的年老资深的学者和学识渊博、修养有素的学者没有什么书不读,但精通谋身治世之事方面,都没有能超过沈公的。对于善良贫弱之人,抚恤尤其到位。在杭州时,他对待使客大多不讲究。对州里因为贫穷无法埋葬亲人的以及女子失去依靠难以出嫁的,都凭借沈公给的钱来安葬或出嫁,这样的人大致有几百人。在他死后,知道他和不知道他的,都替他叹息。

收录诗词(1820)

王安石(宋)

王安石简介

王安石,字介甫,号半山,谥文,封荆国公。世人又称王荆公。北宋抚州临川人(今临川区邓家巷人),中国历史上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学者、诗人、文学家、改革家,唐宋八大家之一。北宋丞相、新党领袖。欧阳修称赞王安石:“翰林风月三千首,吏部文章二百年。老去自怜心尚在,后来谁与子争先。”传世文集有《王临川集》、《临川集拾遗》等。其诗文各体兼擅,词虽不多,但亦擅长,且有名作《桂枝香》等。

相关古诗词

游褒禅山记

宋代-王安石

褒禅山亦谓之华山,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而卒葬之;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距其院东五里,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距洞百余步,有碑仆道,其文漫灭,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

其下平旷,有泉侧出,而记游者甚众,所谓前洞也。由山以上五六里,有穴窈然,入之甚寒,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谓之后洞。余与四人拥火以入,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有怠而欲出者,曰:「不出,火且尽。」遂与之俱出。盖余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方是时,余之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也。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于是余有叹焉。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有志矣,不随以止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然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此余之所得也。

余于仆碑,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至和元年七月某日,临川王某记。

形式:

书湖阴先生壁二首

宋代-王安石

【其一】

茅檐长扫净无苔,花木成畦手自栽。

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

【其二】

桑条索漠楝花繁,风敛馀香暗度垣。

黄鸟数声残午梦,尚疑身属半山园。

形式:

泊船瓜洲

宋代-王安石

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形式:

桂枝香 · 金陵怀古

宋代-王安石

登临送目,正故国晚秋,天气初肃。千里澄江似练,翠峰如簇。归帆去棹残阳里,背西风,酒旗斜矗。彩舟云淡,星河鹭起,画图难足。

念往昔,繁华竞逐,叹门外楼头,悲恨相续。千古凭高对此,漫嗟荣辱。六朝旧事随流水,但寒烟衰草凝绿。至今商女,时时犹唱,后庭遗曲。

形式:

千秋岁引

宋代-王安石

别馆寒砧,孤城画角,一派秋声入寥廓。东归燕从海上去,南来雁向沙头落。楚台风,庾楼月,宛如昨。

无奈被些名利缚,无奈被他情担阁,可惜风流总闲却。当初漫留华表语,而今误我秦楼约。梦阑时,酒醒后,思量着。

形式:

元日

宋代-王安石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形式:

梅花

宋代-王安石

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

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形式:

登飞来峰

宋代-王安石

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形式:

江上

宋代-王安石

江水漾西风,江花脱晚红。

离情被横笛,吹过乱山东。

形式:

北山

宋代-王安石

北山输绿涨横陂,直堑回塘滟滟时。

细数落花因坐久,缓寻芳草得归迟。

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