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法莲华经 · 劝持品第十三

尔时药王菩萨摩诃萨、及大乐说菩萨摩诃萨、与二万菩萨眷属俱,皆于佛前、作是誓言:“惟愿世尊不以为虑,我等于佛灭后,当奉持、读诵、说此经典。后恶世众生,善根转少,多增上慢,贪利供养,增不善根,远离解脱。虽难可教化,我等当起大忍力,读诵此经,持说、书写、种种供养、不惜身命。”

尔时众中五百阿罗汉得受记者、白佛言:“世尊,我等亦自誓愿,于异国土、广说此经。”复有学无学八千人、得受记者,从座而起,合掌向佛、作是誓言:“世尊,我等亦当于他国土、广说此经。所以者何。是娑婆国中、人多敝恶,怀增上慢,功德浅薄、嗔浊、谄曲,心不实故。”

尔时佛姨母摩诃波阇波提比丘尼、与学无学比丘尼六千人俱,从座而起,一心合掌,瞻仰尊颜,目不暂舍。于时世尊告憍昙弥:“何故忧色而视如来,汝心、将无谓我不说汝名,授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记耶?”

“憍昙弥,我先总说、一切声闻皆已授记,今汝欲知记者,将来之世,当于六万八千亿诸佛法中、为大法师。及六千学无学比丘尼、俱为法师。汝如是渐渐具菩萨道,当得作佛,号一切众生喜见如来、应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憍昙弥,是一切众生喜见佛、及六千菩萨,转次授记、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尔时罗侯罗母耶输陀罗比丘尼作是念:“世尊于授记中,独不说我名。”佛告耶输陀罗:“汝于来世百千万亿诸佛法中、修菩萨行,为大法师,渐具佛道。于善国中、当得作佛,号具足千万光相如来、应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佛寿无量阿僧祇劫。”

尔时摩诃波阇波提比丘尼、及耶输陀罗比丘尼、并其眷属,皆大欢喜,得未曾有,即于佛前而说偈言:

  世尊导师, 安隐天人, 我等闻记, 心安具足。

诸比丘尼说是偈已,白佛言:“世尊,我等亦能于他方国土、广宣此经。”尔时世尊视八十万亿那由他诸菩萨摩诃萨。是诸菩萨,皆是阿惟越致,转不退法錀,得诸陀罗尼。即从座起,至于佛前,一心合掌,而作是念:“若世尊告敕我等、持说此经者,当如佛教,广宣斯法。”复作是念:“佛今默然、不见告敕,我当云何?”

时诸菩萨敬顺佛意,并欲自满本愿,便于佛前、作师子吼,而发誓言:“世尊,我等于如来灭后,周旋往返十方世界,能令众生书写此经,受持、读诵,解说其义,如法修行,正忆念,皆是佛之威力,惟愿世尊,在于他方、遥见守护。”即时诸菩萨俱同发声、而说偈言:

  惟愿不为虑, 于佛灭度后, 恐怖恶世中, 我等当广说。

  有诸无智人, 恶口骂詈等, 及加刀杖者, 我等皆当忍。

  恶世中比丘, 邪智心谄曲, 未得谓为得, 我慢心充满。

  或有阿练若, 纳衣在空闲, 自谓行真道, 轻贱人间者。

  贪著利养故, 与白衣说法, 为世所恭敬、 如六通罗汉。

  是人怀恶心, 常念世俗事, 假名阿练若, 好出我等过,

  而作如是言, 此诸比丘等, 为贪利养故、 说外道论议,

  自作此经典, 诳惑世间人, 为求名闻故。 分别于是经,

  常在大众中、 欲毁我等故, 向国王大臣、 婆罗门居士、

  及余比丘众, 诽谤说我恶, 谓是邪见人、 说外道论议。

  我等敬佛故, 悉忍是诸恶。 为斯所轻言、 汝等皆是佛,

  如此轻慢言, 皆当忍受之。 浊劫恶世中, 多有诸恐怖,

  恶鬼入其身, 骂詈毁辱我。 我等敬信佛, 当著忍辱铠,

  为说是经故, 忍此诸难事。 我不爱身命, 但惜无上道,

  我等于来世, 护持佛所嘱, 世尊自当知。 浊世恶比丘,

  不知佛方便、 随宜所说法, 恶口而颦蹙, 数数见摈出,

  远离于塔寺。 如是等众恶, 念佛告敕故, 皆当忍是事。

  诸聚落城邑, 其有求法者, 我皆到其所, 说佛所嘱法。

  我是世尊使, 处众无所畏, 我当善说法, 愿佛安隐住。

  我于世尊前、 诸来十方佛, 发如是誓言, 佛自知我心。

形式:

诗词简介

妙法莲华经(Saddharmapundarika-sutra),简称《法华经》,在古印度、尼泊尔等地长期流行。在克什米尔、尼泊尔和中国新疆、西藏等地有40多种梵文版本,分为尼泊尔体系、克什米尔体系(基尔基特)和新疆体系。尼泊尔体系版本约为11世纪后作品,保持完整,已出版5种校订本。1983年北京民族文化宫图书馆用珂罗版彩色复制出版了由尼泊尔传入、珍藏于西藏萨迦寺的法华经。

翻译

这时,药王大菩萨和大乐说大菩萨与其两万菩萨眷属,一起来到释迦牟尼佛的面前,宣誓说:惟愿世尊不要担心忧虑,我们在佛灭度以后,当会奉持、读诵、讲说这部《妙法莲华经》。在以后的恶浊世界中的众生,善根逐渐转少,傲慢无知的人不断增多。他们贪图利益贪图供养,日益增加其不善之根,离成佛解脱越来越远。虽然这些众生很难教化,但我们仍将以巨大的忍耐之力,读诵此经,受持、讲说、书写此经,以种种供具供养此经,不惜捐弃自己的生身性命。

这时,大众中有五百刚得受记的阿罗汉,他们对释迦牟尼佛说:世尊!我们五百罗汉也自我发誓在其他国土之中,广泛讲说这部《妙法莲华经》。

又有小乘有学位和无学位上的八千位刚得到受记的弟子,也从座位上站立起来,向佛合掌致礼,并发誓说:世尊!我们这些人将在其他国土广泛演说这部《妙法莲华经》。为什么呢?因为这个娑婆国土中的人,大多数性情邪恶,傲慢浮浅,功德浅薄,多恼好怒,污浊不净,谄媚折腰,虚伪奸诈,没有一点诚实之心。

这时,释迦牟尼佛的姨母摩诃波阇波提比丘尼和小乘初果、二果、三果等有学位和四果无学位上的比丘尼共六千人,从各自的座位上起来,一心一意合掌致礼,目不转睛地看著释迦牟尼佛的尊颜。这时,释迦牟尼世尊对他们当中的憍昙弥说:你为什么面带忧郁之色看著我呢?在你的心中是不是认为我没有说出你的名字,从而没有为你授无上圣智之呢?憍昙弥,我一开始先总说一切声闻,他们都已得到我的授记了。现在你想知道自己的成佛之记吗?那我就告诉你。将来之世,你当在六万八千亿个佛的说法之中为大法师,还有这六千位有学位和无学位上的比丘尼与你一起都作为法师。如此经过在六万八千亿个佛那里供养侍奉、说法教化,你渐渐具足了菩萨之道,从而最终成佛,名号叫一切众生喜见如来,同时具足十号,即:应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憍昙弥,这位一切众生喜见如来和六千菩萨依次相互授记,依次得至高无上的如来世尊智。

这时,罗睺罗的母亲、释迦牟尼佛未出家前的妻子耶输陀罗比丘尼,心中暗想:世尊对这么多的比丘、比丘尼授记,怎么就不提我的名字呢?释迦牟尼佛告诉耶输陀罗说:你于来世,将在亿万个佛那里修持菩萨行,作为大法师,从而渐渐具足成佛之道,从而在善良国土中即身作佛,佛号为具足千万光相如来,同时具足十号,即:应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该佛寿命无量阿僧祇劫。

这时,摩诃波阇波提比丘尼和耶输陀罗比丘尼以及她们的眷属,都充满了巨大的欢喜,感受到从未有过的欣慰。她们便在佛前诵偈道:

世尊啊!我们伟大的导师!您能使天上的众生的人间的众生得到安稳和快乐。我们这些比丘尼大众听了您给我们的授记,心中充满了巨大的安慰。

诸比丘尼说完这道偈语之后,又对佛说:世尊,我们这些人也能在其他国土之中,广泛宣说这部《妙法莲华经》。

这时,释迦牟尼佛又将目光注视到八十亿那由他那样多的大菩萨身上。这些菩萨都是位不退、念不退、行不退位上的大菩萨,他们转不退法轮,永无止息地讲经说法,获得各种陀罗尼神咒。这些大菩萨同时从各自的座位上站立起来,一起来到佛前,一心合掌致礼,心中这样想道:假若世尊命我们受持、讲说这部《妙法莲华经》,我们将一定遵从佛的教诲,广为一切众生宣讲这部寺乘经典的微妙之法。接著,他们又想:佛现在默然不语,未见下敕传旨,我们该怎么办呢?当时,这些大菩萨们只好恭敬顺从佛的心意,并欲满足自己原本所发的大愿,于是,他们将在如来灭度之后,周旋往返于十方诸世界之内,使众生书写此经,受持、读诵此经,并解说其义理,然后再根据经义去修行和正确无误地回忆、背诵。所有这些都赖于佛的威神之力,所以,但愿世尊在遥远的地方,大发慈悲,守护我们和一切众生。接著,所有这些菩萨同时发声诵偈道:

世尊啊,请您放心!在你灭度之后的恐怖邪恶之世中,我们将担负起说法的重任,为众生广泛宣讲这部甚深微妙的经典。如果遇到那些没有智慧的人,无论是恶口漫骂,还是刀棒相加,我们都应当忍受。恶世中的比丘,心怀邪智邪见,善于谄媚,缺乏坦诚。未得道时却自称已得,充满了自傲自大之心。有的修阿练若行的比丘,穿著百衲衣,身处空闲处,自认为是修行真道,轻视人间讲《法华经》的法师。他们贪图利益,为在家人说法,好像自己很受世人恭敬,犹如具足六种神通的罗汉一样。这类人怀著邪恶之心,总是关怀世俗的名利和争斗。他们打著无诤、空寂、闲静的晃子,攻击我们有诸多过错,说什么:这些比丘贪图利益而说外道观点。他们自己作出这部《妙法莲华经》,以欺骗迷惑世人。为了求名,他们才分别讲说这部自作的经典。这些恶性比丘总想在大众之中毁谤我们,所以,他们在国王、大臣、婆罗门、居士及其他比丘大众面前诽谤我们是邪见之人,说的是外道的理论。我们因为恭敬佛的缘故,全都忍受了这些恶意的攻击。可是,这些人又讽刺我们说:你们都是佛,这种轻慢的言语,我们都将忍受。在这五浊恶世之中,总会有各种各样的恐怖之事来扰乱我们的身心。恶鬼会附上人身而作祟,肆意漫骂毁辱我们。我们是敬信佛法之人,应当穿上忍辱的铠甲。为了宣说这部《妙法莲华经》,我们要忍受如此众多的困难。我们不爱惜自己的生命,但却爱惜无上的道法。我们大众将在未来世中,遵守佛的嘱咐,护持这部经典。世尊,您一定知道,浊世中的恶性比丘不知佛所说的方便法门乃是随顺众生之机宜而说的法。他们恶口毁谤,皱眉作态,常常把善性比丘摈出塔寺之外。像这样的各种恶事,我们念著佛的告敕,而当默默忍受,在所有的村落或城乡之中,只要有人求法,我们便会来到他的面前,演说佛所咐嘱的妙法。我们是世尊的使者,在任何大众之中都是毫无畏惧的。我们将不遗余力地认真说法,愿佛安安稳稳地住在常寂光净土中,不要担心《法华经》的后世弘宣问题。我们在释迦牟尼世尊和来自十方的一切佛面前,发下如此誓言,佛自当知道我们的心愿。

收录诗词(155)

释迦牟尼(周朝)

释迦牟尼简介

相关古诗词

金刚经 · 第二十九品 · 威仪寂静分

周朝-释迦牟尼

“须菩提!若有人言:如来若来若去,若坐若卧,是人不解我所说义。 何以故?如来者,无所从来,亦无所去,故名如来。”

形式:

金刚经 · 第五品 · 如理实见分

周朝-释迦牟尼

“须菩提。于意云何?可以身相见如来不?”

“不也,世尊,不可以身相得见如来。何以故?如来所说身相,即非身相。”

佛告须菩提:“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

形式:

金刚经 · 第三十二品 · 应化非真分

周朝-释迦牟尼

「须菩提!若有人以满无量阿僧祇世界七宝,持用布施;若有善男子、善女人, 发菩萨心者,持于此经,乃至四句偈等,受持读诵,为人演说,其福胜彼。 云何为人演说,不取于相,如如不动。何以故?」

「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佛说是经已,长老须菩提及诸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 一切世间天、人、阿修罗,闻佛所说,皆大欢喜,信受奉行。

形式:

金刚经 · 第一品 · 法会因由分

周朝-释迦牟尼

如是我闻。 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与大比丘众千二百五十人俱。 尔时,世尊食时,着衣持钵,入舍卫大城乞食。 于其城中,次第乞已,还至本处。 饭食讫,收衣钵,洗足已,敷座而坐。

形式:

金刚经 · 第二品 · 善现启请分

周朝-释迦牟尼

时,长老须菩提,在大众中,即从座起,偏袒右肩,右膝着地,合掌恭敬。而白佛言: “希有世尊!如来善护念诸菩萨,善付嘱诸菩萨。 世尊!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应云何住?云何降伏其心?”

佛言:“善哉,善哉。须菩提! 如汝所说:如来善护念诸菩萨,善付嘱诸菩萨。 汝今谛听,当为汝说: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应如是住,如是降伏其心。”

“唯然,世尊!愿乐欲闻。”

形式:

金刚经 · 第三品 · 大乘正宗分

周朝-释迦牟尼

佛告须菩提:“诸菩萨摩诃萨,应如是降伏其心: 所有一切众生之类,若卵生、若胎生、若湿生、若化生; 若有色、若无色;若有想、若无想、若非有想非无想, 我皆令入无馀涅槃而灭度之。如是灭度无量无数无边众生,实无众生得灭度者。 何以故?须菩提!若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非菩萨。”

形式:

金刚经 · 第四品 · 妙行无住分

周朝-释迦牟尼

“复次,须菩提! 菩萨于法,应无所住,行于布施。所谓不住色布施,不住声、香、味、触、法布施。 须菩提!菩萨应如是布施,不住于相。 何以故?若菩萨不住相布施。其福德不可思量。”

“须菩提!于意云何?东方虚空,可思量不?”

“不也,世尊!”

“须菩提!南、西、北方,四维上下虚空,可思量不?”

“不也,世尊!”

“须菩提!菩萨无住相布施,福德亦复如是不可思量。须菩提!菩萨但应如所教住。”

形式:

金刚经 · 第六品 · 正信希有分

周朝-释迦牟尼

须菩提白佛言:“世尊!颇有众生,得闻如是言说章句,生实信不?”

佛告须菩提:“莫作是说。如来灭后,后五百岁,有持戒修福者,于此章句能生信心, 以此为实,当知是人不于一佛、二佛、三四五佛而种善根,已于无量千万佛所种诸善根, 闻是章句,乃至一念生净信者,须菩提!如来悉知悉见,是诸众生得如是无量福德。 何以故?是诸众生无复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

“无法相,亦无非法相。 何以故?是诸众生若心取相,则为着我、人、众生、寿者。”

“若取法相,即着我、人、众生、寿者。何以故? 若取非法相,即着我、人、众生、寿者。 是故不应取法,不应取非法。以是义故,如来常说: 汝等比丘,知我说法,如筏喻者,法尚应舍,何况非法。”

形式:

金刚经 · 第七品 · 无得无说分

周朝-释迦牟尼

“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耶?如来有所说法耶?”

须菩提言:“如我解佛所说义,无有定法,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亦无有定法,如来可说。 何以故?如来所说法。皆不可取、不可说;非法,非非法。 所以者何?一切贤圣,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

形式:

金刚经 · 第八品 · 依法出生分

周朝-释迦牟尼

“须菩提!于意云何?若人满三千大千世界七宝以用布施,是人所得福德,宁为多不?”

须菩提言:“甚多,世尊!何以故?是福德即非福德性,是故如来说福德多。”

“若复有人,于此经中受持,乃至四句偈等,为他人说,其福胜彼。何以故? 须菩提!一切诸佛,及诸佛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法,皆从此经出。 须菩提!所谓佛法者,即非佛法。”

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