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关曲 · 答李公择

济南春好雪初晴,才到龙山马足轻。使君莫忘霅溪女,还作《阳关》肠断声。

形式:

诗词简介

《阳关曲·答李公择》是北宋文学家苏东坡所作的一首词,作于宋神宗熙宁十年(西元一〇七七年)。一、二句写雪後初晴道路更加好走,马儿轻快自如,济南就快要出现在眼前时的欢快的期待。三、四句借着写湖州歌女,表达怀念友人李常的心情。全词,以夸张、引用的写作手法,通过对周围环境的描写和往事的回忆,表达了东坡将与友人李公择重逢的喜悦之情。

一、二句写雪後初霁,济南在望时的心情。将到济南时,见到大雪之後初次放晴,东坡心中豁然开朗,不由赞叹济南的春光美好。东坡刚到济南城东六十里处的龙山镇,便感到马蹄轻快了。这两句是卽景而兼卽事,并且通过对周围环境的描写以及旅况的叙述,传达出轻鬆、欢快的心情,而这同卽将与友人公择相见是分不开的。「马足轻」,应是从王摩詰《观猎》诗「雪尽马蹄轻」一句变化而来,既关合自己风雪载途的旅况,与前句「雪初晴」相照应,又是借物写人,体现出人的轻快的心情,所以显得自然入妙。

三、四句重提旧事,写当年湖州歌女送别的深情,并提醒公择不要忘怀。其所以如此着笔,一是因为公择来齐州前,曾任湖州知州,而东坡于宋神宗熙宁九年(西元一〇七六年)。由杭州赴密州任时,又曾过访公择于湖州,往事历历在目,记忆犹新。第二,此处写歌女(其社会身份是歌妓)送别,与唐、宋时代特殊的文化背景有关。写歌女临别时极度伤心(「肠断声」),带有夸张的成分,因而又成为东坡、公择二人之间的戏谑之辞。第三,东坡藉写湖州歌女伤别,来表达自己的怀友之情。这是一种「请客对主」的写法,歌女尚且如此,何况东坡别後怀思。而且提到湖州歌女,也会勾起公择对旧日会面与交往的联想,而使友谊的温馨油然而生。

全词,以夸张、引用的写作手法,记录了东坡要与友人公择重逢时的喜悦之情,和对过去东坡、公择二人离别时情景的追思。

翻译

春光明媚的济南城,雪後的天色刚刚放晴。骑行到龙山镇中,顿觉马蹄轻盈。李太守千万不要忘记霅溪畔的歌女,她曾不时地唱出令人肠断的《阳关》歌声。

注释

阳关曲:词牌名。因唐王摩诘《送元二使安西》诗「西出阳关无故人」句而得名。单调二十八字,四句三平韵。《钦定词谱》:「本名《渭城曲》。宋秦少游云:『《渭城曲》绝句,近世又歌入《小秦王》,更名《阳关曲》。属双调,又属「大石调」。』按唐《教坊记》有《小秦王曲》卽《秦王小破阵乐》也,属坐部伎。《阳关曲》,单调二十八字,四句三平韵。『渭城朝雨裛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仄平平仄仄平平(韵),中仄平平仄仄平(韵)。仄平仄仄仄平仄句,平仄平平平仄平(韵)。』宋东坡词三首,其第二句,一首云:『银汉无声转玉盘』,一首云:『才到龙山马足轻』,则此词『客』字可平也。至第三句『仄平仄仄仄平仄』,苏词三首皆然。若平仄一误,卽非此调。按此亦七言绝句,唐人为送行之歌,三叠其歌法也。东坡论三叠歌法云:『旧传《阳关》三叠,然今世歌者,每句再叠而已。若通一首言之,又是四叠。皆非是。或每句三唱以应三叠之说,则丛然无复节奏。余在密州,文勋长官以事至密,自云得古本《阳关》,其声宛转凄断,不类向之所闻。每句皆再唱,而第一句不叠,乃知古本三叠盖如此。及在黄州,偶读乐天《对酒》诗云:「相逢且莫推辞醉,听唱《阳关》第四声。」注云:「第四声,劝君更尽一杯酒。」以此验之,若一句再叠,则此句为第五声,今为第四声,则第一句不叠审矣。』查元《阳春白雪集》,有大石调《阳关三叠》,词云:『渭城朝雨,一霎裛轻尘。更洒遍客舍青青,弄柔凝,千缕柳色新。更洒遍客舍青青,千缕柳色新。休烦恼,劝君更尽一杯酒,人生会少,自古富贵功名有定分。莫遣容仪瘦损。休烦恼,劝君更尽一杯酒,只恐怕西出阳关,旧游如梦,眼前无故人。只恐怕西出阳关,眼前无故人。』与东坡论吻合,并附录之。」熊梅云按:「《阳关曲》一调为王右丞所创,体式乃折腰体七绝。坡翁本曲子中缚不住者,而此调则持律甚严。细加参校,首句第五字宜入;次句第五、六字当用『上入』;第三句末三字须『入平上』;结句第二字『入』,末三字宜『平去平』。」又按:「首句第四字,王词用『雨』字,苏词则用『尽』、『好』、『下』、三字。『雨』与『好』字,上声无疑;『尽』,《康熙字典》引《广韵》作「慈忍切」,上声;『下』,《康熙字典》引《广韵》作『胡雅切』,上声,谓『在下之下,对上之称』,方位也;又引《集韵》作『亥驾切』,去声,谓『降也,自上而下也』,动作也;『城下』者,方位也,故当读上声。第二句第五字,《东坡乐府》作『旧』,去声;而《东坡诗集》则作『古』字,上声,此从《东坡诗集》本。」故《阳关曲》谱补订如下:「仄平平上入平平,中仄平平上入平。仄平仄仄入平上,平入平平平去平。」

「答李公择」:《东坡诗集》收此篇,「阳关曲」作「阳关词」。傅注本题作「李公择」。兹从《东坡诗集》题。

李公择:李常,字公择,南康军建昌(今江西永修西北)人,时守齐州。龙榆生笺引《淮海集·尚书李公择常行状》:「神宗初,为右正言,力诋新法,落职,通判滑州。岁馀复职,知鄂州,徙知湖州。迁尚书祠部员外郎,徙知齐州。」

济南:傅子立注:「济南,今齐州。」刘尚荣按引《宋史·卷八十五·〈地理志·京东东路·济南府〉》:「济南府,上,济南郡,兴德军节度。本齐州。先属京东路。咸平四年,废临济县。元丰元年,割属京东东路。政和六年,升为府。」

才到:《东坡诗集》作「行到」。

龙山:傅子立注:「未达济南三十里,有镇曰『龙山』。」刘尚荣按:「元于思容撰《齐乘·卷四》:『济南东七十五里,春秋谭国,齐桓灭之。古城在西南,龙山镇相对。』」

霅(Zhá)溪:傅子立注:「霅溪,在吴兴。李公择曾知此郡。公尝次公择云:『夜拥笙歌霅水边。』」刘尚荣按引《太平寰宇记·卷九十四·〈江南东道·湖州·吴兴郡·乌程县〉》:「霅溪在(乌程)县东南一里,凡四水合为一溪。自浮玉山曰苕溪,自铜岘山曰前溪,自天目山曰馀不溪,自德淸县前北流至州南兴国寺前曰霅溪,东北流四十里合太湖。顾长生《三吴土地》云:『有霅溪,水至深。昔徐陵《孝义碑》云:「淸霅沵沵,深穷地根。」』按字书云:「霅者,四水激射之声也。」』」又按「东坡句出《至济南,李公择以诗相迎,次其韵》,『边』原作『滨』,见《东坡诗集·卷十五》。李常,字公择,《宋史·卷三百四十四》有传。熙宁中徙知湖州、齐州。东坡时离密改知徐州,赴任途经济南过李公择,有诗唱和,词相赠。」龙榆生笺引《东坡诗集》王注:「霅溪在湖州。」又引《钦定大淸一统志·卷二百二十二·〈湖州府·霅溪〉》:「霅溪在府治南,卽诸水所汇也。《寰宇记》:『在乌程县东南一里,自浮玉山曰苕溪,自铜岘山曰前溪,自天目山曰馀不溪,自德淸县前北流至州南兴国寺曰霅溪,凡四水合为一溪,东北流四十里入太湖。字书云:「霅者,四水激射之声也。」』《府志》:『霅溪,卽江子汇也。其源从南来者,馀不溪、前溪、北流水,三水会于岘山,漾而入定安门。从西来者曰苕溪,自淸源门而入。四水总聚于江子汇,霅然有声,故谓之「霅溪」,又谓之「霅川」。』」

还作:《东坡诗集》作「时作」。

《阳关》肠断声:傅子立注:「唐王摩诘诗:『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今人多画为图,谓之《阳关图》,卽此曲。」刘尚荣按:「句见《送元二使安西》诗,谱入乐府後题作《渭城曲》。宋李龙眠有白描《阳关图》,见《宣和画谱》。」龙榆生笺引唐·李义山《赠歌妓二首》诗:「断肠声里唱《阳关》。」

评注

晚淸·郑瘦碧《手批〈东坡乐府〉》:「是阕第三句第五字,以入声为协律,盖昉於『劝君更进一杯酒』也。」

收录诗词(3369)

苏轼(宋)

苏轼简介

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唐宋八大家之一,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字子瞻,一字和仲,号东坡居士。苏老泉长子,苏颍滨兄。与父、弟合称“三苏”,故又称“大苏”。宋仁宗嘉祐二年(1057年)进士。嘉祐六年(1061年),再中制科,授签书凤翔府节度判官厅事。宋英宗治平二年(1065年),召除判登闻鼓院,寻试馆职,除直史馆。治平三年,父卒,护丧归蜀。宋神宗熙宁二年(1069年),服除,除判官告院兼判尚书祠部,权开封府推官。熙宁四年(1070年),上书论王介甫新法之不便,出为杭州通判。徙知密、徐二州。元丰二年(1079年),移知湖州,因诗托讽,逮赴台狱,史称“乌台诗案”。狱罢,贬黄州团练副使,本州安置。元丰四年(1081年),移汝州团练副使。元丰八年(1085年)春,得请常州居住,十月起知登州。寻召除起居舍人。宋哲宗元祐元年(1086年)迁中书舍人,改翰林学士兼侍读。元祐四年(1089年),以龙图阁学士知杭州。会大旱,饥疾并作,东坡请免上供米,又减价粜常平米,存活甚众。杭近海,民患地泉咸苦,东坡倡浚河通漕,又沿西湖东西三十里修长堤,民德之。元祐六年(1091年),除翰林学士承旨,寻因谗出知颍州,徙扬州。后以端明殿学士、翰林侍读学士出知定州。绍圣元年(1094年),贬惠州。绍圣四年(1097年),再贬儋州。累贬琼州别驾,居昌化。宋徽宗即位,元符三年(1100年)赦还,提举玉局观,复朝奉郎。建中靖国元年(1101年),卒于常州,年六十四(按:东坡生于宋仁宗景祐三年十二月十九日,时已入1037年)。宋孝宗时谥文忠。东坡于文学艺术堪称全才。其文汪洋恣肆,清新畅达,与欧阳文忠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为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山谷并称“苏黄”;作词开豪放一派,变词体绮靡之风,下启南宋,与辛稼轩并称“苏辛”;工书,擅行、楷,能自创新意,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与黄山谷、米元章、蔡君谟并称宋四家;画学文与可,喜作枯木怪石,论画主张神似。有《东坡集》四十卷、《东坡后集》二十卷、《和陶诗》四卷、《东坡七集》、《东坡志林》、《东坡乐府》、《仇池笔记》《论语说》等。《全宋诗》东坡诗,卷一至卷四六,以清道光刊王文诰《苏文忠公诗编注集成》为底本,卷四七、卷四八,以清干隆刊冯踵息《苏文忠诗合注》为底本。校以宋刊半叶十行本《东坡集》《东坡后集》(残,简称集甲)、宋刊半叶十二行本《东坡集》《东坡后集》(残,简称集乙,集甲、集乙合称集本)、宋眉山刊《苏文忠公文集》(残,简称集丙)、宋黄州刊《东坡先生后集》(残,简称集丁),宋刊《东坡先生和陶渊明诗》(简称集戊)、宋刊《集注东坡先生诗前集》(残,简称集注)、宋嘉泰刊施德初、顾景繁《注东坡先生诗》(残,简称施甲)、宋景定补刊施、顾《注东坡先生诗》(残,简称施乙,施甲、施乙合称施本)、宋黄善夫家塾刊《王状元集百家注分类东坡先生诗》(简称类甲)、宋泉州刊《王状元集百家注分类东坡先生诗》(残,简称类乙)、元务本书堂刊《增刊校正王状元集注分类东坡先生诗》(简称类丙,类甲、类乙、类丙,合称类本)、明成化刊《东坡七集》(简称七集)、明万历刊《重编东坡先生外集》(简称外集)、清查初白《补注东坡编年诗》(简称查注)、清冯踵息《苏文忠诗合注》(简称合注)。参校资料一为金石碑帖和著录金石诗文的专著的有关部分;一为清人、近人的苏诗校勘批语,其中有何义门焯所校清康熙刊《施注苏诗》(简称何校),卢檠斋、纪晓岚所校清干隆刊查注(分别简称卢校、纪校),章茗簃所校缪艺术风覆明成化《东坡七集》(简称章校)。卷四八所收诗篇除《重编东坡先生外集》外,还分别采自《春渚纪闻》、《侯鲭录》等书,亦据所采各书及有关资料进行校勘。新辑集外诗,编为第四九卷。生平见《宋史·卷三百三十八·苏轼传》。

相关古诗词

自题金山画像

宋代-苏轼

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

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

形式:

行香子 · 病起小集

宋代-苏轼

昨夜霜风,先入梧桐。浑无处、回避衰容。问公何事,不语书空。但一回醉,一回病,一回慵。

朝来庭下,光阴如箭,似无言、有意伤侬。都将万事,付与千钟。任酒花白,眼花乱,烛花红。

形式:

蝶恋花 · 密州上元

宋代-苏轼

灯火钱塘三五夜。明月如霜,照见人如画。帐底吹笙香吐麝,更无一点尘随马。

寂寞山城人老也。击鼓吹箫,却入农桑社。火冷灯稀霜露下,昏昏雪意云垂野。

形式:

临江仙 · 送钱穆父

宋代-苏轼

一别都门三改火,天涯踏尽红尘。依然一笑作春温。无波真古井,有节是秋筠。

惆怅孤帆连夜发,送行淡月微云。尊前不用翠眉颦。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

形式:

江城子 · 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

宋代-苏轼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形式:

临江仙 · 夜归临皋

宋代-苏轼

夜饮东坡醒复醉,归来仿佛三更。家童鼻息已雷鸣,敲门都不应,倚杖听江声。

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夜阑风静縠纹平,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

形式:

儋耳山

宋代-苏轼

突兀隘空虚,他山总不如。

君看道傍石,尽是补天馀。

形式:

菩萨蛮 · 回文夏闺怨

宋代-苏轼

柳庭风静人眠昼,昼眠人静风庭柳。香汗薄衫凉,凉衫薄汗香。

手红冰碗藕,藕碗冰红手。郎笑藕丝长,长丝藕笑郎。

形式:

水调歌头

宋代-苏轼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形式:

行香子 · 丹阳寄述古

宋代-苏轼

携手江村,梅雪飘裙。情何限、处处销魂。故人不见,旧曲重闻。向望湖楼,孤山寺,涌金门。

寻常行处,题诗千首,绣罗衫、与拂红尘。别来相忆,知是何人。有湖中月,江边柳,陇头云。

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