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深

虚堂人静不闻更,独坐书床对夜灯。

门外不知春雪霁,半峰残月一溪冰。

形式:

诗词简介

这是一首即事成咏的小诗,描写诗人雪夜读书的情景。题目用“夜深”而不用“夜读”,可知其侧重点不在于写读书,而在于写读至夜深时分周围环境给予自己的感受,这种感受,实际上又从侧面表现了专心夜读的意趣。

一二两句,首先从室内氛围写起,然后点出读书人。“虚堂”、“人静”、“不闻更”,都是“独坐书床对夜灯”的读书人的感觉。按正常的顺序,应是“独坐书床对夜灯,虚堂人静不闻更”。现在倒过来,先写感觉,后写感觉的主体,正是为了突出夜深人静的环境氛围。诗人独坐书床,灯下苦读,不知不觉已到深夜,竟连更声也没有听到。短短两句,紧扣题目,把深夜室内的景象给写尽了。三四两句,诗人宕开诗境,转换空间,由室内而“门外”,妙在避实就虚,另辟新境。门外,不知什么时候,春雪已经停了。远望天空,一弯残月挂在半山;近看门前,一溪流水悄然成冰。这一切都是在诗人夜读时不知不觉中发生的,暗示时间的推移,夜读已久。“不知”二字,如实地写出诗人久读后起身开门四望的瞬间感受,也透露了诗人夜读后安恬自得的心情。

周诗写的是宁静安适的心境。一、二句写诗人独坐灯下苦读,不觉夜深;三、四句用“不知”室外景色的变化衬托了诗人夜读时的投入和专注。

翻译

我独坐书床,挑灯夜读,在这安静的夜里连打更声都没有听到。

门外,不知什么时候,春雪已经停了。远望天空,一弯残月挂在半山;近看门前,一湾流水悄然成冰。

注释

不闻更:没听到打更的声音。

书床:列书于床,便于取阅浏览,这是很多读书人的习惯。

霁:雨或雪停下来,放晴、晴朗的意思。

收录诗词(203)

周弼(宋)

周弼简介

宋东平府汶阳人,字伯弼。周文璞子。宋宁宗嘉定间进士。曾官江夏令。工诗,善画墨竹。与李龏同庚同里。诗书画皆工,尤擅画墨竹。宋宁宗嘉定间进士。曾任江夏令。嘉定十七年(公元1224年)即解官,后仍漫游东南各地,是否复官不详。生前刊有《端平集》十二卷,已佚。宝佑五年,李龏摘其古律体诗近二百首,编为《汶阳端平诗隽》四卷。事见本集卷首李龏《汶阳端平诗隽序》。周弼诗以汲古阁影宋抄《南宋六十家小集》本为底本。校以顾氏读画斋刊《南宋群贤小集》本(简称群贤集)。新辑集外诗附於卷末。卒于宋理宗宝佑三年(公元1255年)。传世作品有墨竹双禽图,古柏翠鸟图。

相关古诗词

金坛观

宋代-周弼

金坛深僻观,钟磬少人闻。

山果猿偷堕,庭莎鹿卧分。

木高犹带雪,石冷不生云。

正爇黄连炷,相从拜老君。

形式:

晚登黄鹤楼

宋代-周弼

戚戚登临地,凄凄欲暮天。

相看数株柳,不听一声蝉。

山冷云生絮,江空月上弦。

无缘舍尘事,闲对白鸥眠。

形式:

施潭

宋代-周弼

归程风强阻,春色有如无。

上水千帆健,中流一碇孤。

雨冲寻屋燕,云背立樯乌。

尽说明朝顺,江行旧有图。

形式:

山行

宋代-周弼

尽日群山里,知行第几重。

竹深春寺磬,滩急午溪舂。

残旭犹双塔,晴云只半峰。

岂无仙隐者,恨不少从容。

形式:

野桥

宋代-周弼

日暮野桥边,都归醉客船。

数竿沙际日,一片水中天。

影落冲烟鸟,声移带雨蝉。

殆非人境得,江月又初圆。

形式:

送姚希声令弟归剡中

宋代-周弼

客程何太急,岁月半途分。

想暂归天姥,还来伴使君。

晓吟千嶂雪,春思一江云。

若再经过此,囊诗可得闻。

形式:

秋屏

宋代-周弼

好山多变态,排列在檐楹。

平熨澄江练,横铺列嶂屏。

石烟寒绕寺,山雨暗离汀。

有意携溪枕,眠看直到醒。

形式:

同李雪林饮山村

宋代-周弼

本来无饮兴,偶此到溪滩。

屋角悬双瓠,船头系一竿。

塔高风便响,桥峻雨随乾。

莫怕城门闭,行归亦不难。

形式:

送惟德上人还鼋溪

宋代-周弼

为爱林间寺,幽闲少是非。

因抛荜门业,来著稻田衣。

石蕨冲云细,山蔬腻雨肥。

禅居安稳后,更莫启柴扉。

形式:

甲申岁解官归故居有以书相问者

宋代-周弼

近凭筇竹杖,处处作生涯。

独采傍溪药,自看临水花。

爱云因北望,对日任西斜。

惟有双蝴蝶,相随直到家。

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