秉节依南州,膳退眺江山。
岩岩松桧庐,曾并窈窕颜。
迅运改霜露,戢景佩荪荃。
终养雾豹姿,兀对篱鴳翾。
商歌出金石,大音在孤弦。
发兴理兰楫,涛岸极渺绵。
江南足遨游,陵树留残蝉。
晻霭风光坐,逝梦复来还。
水石散巾帙,礼乐写忧患。
君子居是邦,友仁事其贤。
万类皆有殉,清切鹓鸾班。
扬云戏执戟,萧傅尸抱关。
文质互推嬗,蚊䖟一过前。
卷舒岩廊间,闻道遗火传。
陈三立(1859-1940),字伯严,号散原,江西义宁(今九江修水)人。湖南巡抚陈宝箴之子,与谭嗣同、丁惠康、吴保初合称“维新四公子”。光绪15年己丑(1889)进士,官吏部主事,期间曾参加强学会。光绪21年(1895),弃吏部主事官职,往湖南协助其父推行新政,办时务学堂、武备学堂、算学馆、《湘报》、南学会,罗致了包括谭嗣同、梁启超、黄遵宪在内的维新志士,湖南风气为之一变,成为全国维新运动的中心之一。戊戌(1898)政变后,以“招引奸邪”之罪革职,移居于江西南昌西山峥庐。后出任三江师范学堂总教习。清亡后以遗老自居,1937年卢沟桥事变,绝食五日而死。其诗宗尚黄庭坚,风格清奇拗涩,是近代同光体赣派的领袖,梁启超称其诗“不用新异之语而境界自与时流异,浓深俊微,吾谓于唐宋人集中罕见伦比”。有《散原精舍诗》、《散原精舍诗续集》、《散原精舍诗别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