朔风猎霜林,绳直城西道。
去岁饯黄公,今晨送张老。
帝心重岳牧,飞黄出内皂。
救时亦已亟,报国未为早。
太行扼右辅,斥塞列城堡。
矧伊灾祲馀,疲忙待公保。
儆贪讽硕鼠,敦俗诵山栲。
殆将试吏事,岂为积资考?
深恩恋觚棱,馀泪别亲好。
苍茫万千感,一一上怀抱。
频年托韦弦,斗室展汛扫。
忧虞天心醉,歌哭俗眼媢。
所期合英贤,补衮翊皇造。
经术公最深,万言气雄颢。
速夷求识面,重译购疏稿。
夜阑论边事,对烛首蓬葆。
每忆风雪中,交章吁青琐。
浊浪绵神迹,浮云郁层昊。
更生副容台,掌故恣蒐讨。
过从六丈已,道义互灌澡。
不畏萧艾滋,但愁乏香草。
公行见王郎,一尊乐泮藻。
勖哉岁寒心,不雕以为宝。
淸末民国初福建闽县(今福州市)螺洲人,原字长菴,改字伯潜,字伯潜,号弢菴、陶菴、橘隐,晚号听水、沧趣。陈家累代簪缨,为榕城望族。曾祖父陈若霖官至刑部尚书。宝琛年十三岁,县学秀才,十八岁中举。同治七年(公元1868年)戊辰科进士,选翰林院庶吉士。同治十年(公元1871年)授编修。陈宝琛兄弟六人,三人进士,三人举人,人称「兄弟六科甲」。光绪元年(公元1875年)擢翰林侍读,与学士张佩纶、通政使黄体芳、侍郎宝廷等好论时政,合称「淸流四谏」。光绪五年(公元1879年)沙俄侵佔伊犁九城,力主收复。光绪六年(公元1880年),充武英殿提调官。翌年,授翰林院 侍讲学士,纂修《穆宗本纪》。光绪八年(公元1882年)任江西学政,重修 白鹿洞书院。光绪十年(公元1884年),上疎《请募勇参用西法教练》,主张「变化以尽利,任人以责实,筹饷以持久」,中法战争失利,受牵连,被降五级,回乡闭门读书,修葺先祖「赐书楼」,构筑「沧趣楼」。光绪二十五年(公元1899年),任鳌峰书院山长。光绪三十一年(公元1905年),任福建铁路总办,修漳厦铁路,并任福建高等学堂(即今福州第一中学)监督。光绪三十三年(公元1907年)创立全闽师范学堂(今福建师大)。宣统元年(公元1909年)奉召入京,任礼学馆总纂大臣。宣统三年(公元1911年),毓庆宫行走,任溥仪老师,赐紫禁城骑马。继任汉军副都统、弼德院顾问大臣。民国元年(公元1912年),淸帝逊位,后仍追随溥仪。命修《德宗实录》。民国六年(公元1917年)张勋复辟时,推举为内阁议政大臣。民国十年(公元1921年),修成《德宗本纪》,授太傅。民国十二年(公元1923年),引荐郑孝胥入宫。民国十四年(公元1925年),随溥仪移居天津。民国二十一年(公元11932年),满洲国 成立,宝琛专程赴长春探望溥仪,拒受伪职。民国二十四年乙亥二月初一日(公元1935年3月5日)卯时病逝于北平住处,春秋八十有八。丧闻,溥仪震悼,赐奠醊,赐祭一坛,特谥文忠,晋赠太师,赏给陀罗经被,赏银九千元治丧葬。有藏书十万册,「淸末陈氏私家藏书之多,冠于全闽」。著有《陈文忠公奏议》、《沧趣楼文存》、《沧趣楼诗集》、《沧趣楼律赋》、《南游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