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师先天二年癸丑岁,八月初三日,于国恩寺斋罢,谓诸徒众曰:“汝等各依位坐,吾与汝别。”法海白言:“和尚留何教法,令后代迷人得见佛性?”师言:“汝等谛听,后代迷人,若识众生,即是佛性。若不识众生,万劫觅佛难逢。吾今教汝识自心众生,见自心佛性。欲求见佛,但识众生。只为众生迷佛,非是佛迷众生。自性若悟,众生是佛;自性若迷,佛是众生。自性平等,众生是佛;自性邪险,佛是众生。汝等心若险曲,即佛在众生中;一念平直,即是众生成佛。我心自有佛,自佛是真佛,自若无佛心,何处求真佛?汝等自心是佛,更莫狐疑。外无一物而能建立,皆是本心生万种法。故经云:心生种种法生,心灭种种法灭。吾今留一偈,与汝等别,名《自性真佛偈》,后代之人识此偈意,自见本心,自成佛道。偈曰:真如自性是真佛,邪见三毒是魔王。邪迷之时魔在舍,正见之时佛在堂。性中邪见三毒生,即是魔王来住舍。正见自除三毒心,魔变成佛真无假。法身报身及化身,三身本来是一身。若向性中能自见,即是成佛菩提因。本从化身生净性,净性常在化身中。性使化身行正道,当来圆满真无穷。淫性本是净性因,除淫即是净性身。性中各自离五欲,见性刹那即是真。今生若遇顿教门,忽遇自性见世尊。若欲修行觅作佛,不知何处拟求真。若能心中自见真,有真即是成佛因。不见自性外觅佛,起心总是大痴人。顿教法门已今留,救度世人须自修。报汝当来学道者,不作此见大悠悠。”师说偈已,告曰:“汝等好住。吾灭度后,莫作世情悲泣雨泪。受人吊问,身著孝服,非吾弟子,亦非正法。但识自本心,见自本性,无动无静,无生无灭,无去无来,无是无非,无住无往。恐汝等心迷,不会吾意,今再嘱汝,令汝见性。吾灭度后,依此修行,如吾在日。若违吾教,纵吾在世,亦无有益。复说偈曰:兀兀不修善,腾腾不造恶。寂寂断见闻,荡荡心无着。”师说偈已,端坐至三更,忽谓门人曰:“吾行矣!”奄然迁化。于时异香满室,白虹属地,林木变白,禽兽哀鸣。十一月,广韶新三郡官僚,洎门人僧俗,争迎真身,莫决所之,乃焚香祷曰:“香烟指处,师所归焉。”时香烟直贯曹溪。十一月十三日,迁神龛并所传衣钵而回。次年七月二十五日出龛,弟子方辩以香泥上之。门人忆念取首之记,遂先以铁叶漆布,固护师颈入塔。忽于塔内白光出现,直上冲天,三日始散。韶州奏闻,奉敕立碑,纪师道行,师春秋七十有六,年二十四传衣,三十九祝发,说法利生,三十七载。得旨嗣法者,四十三人。悟道超凡者,莫知其数。达摩所传信衣,中宗赐磨衲宝钵,及方辩塑师真相,并道具等,主塔侍者尸之,永镇宝林道场。流传《坛经》,以显宗旨。此皆兴隆三宝,普利群生者。
名或作惠能。唐僧。岭南新州人,祖籍范阳,俗姓卢。与神秀同师禅宗五祖弘忍禅师。以“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一偈得弘忍赞许,密传其衣钵,成禅宗第六祖。后居韶州曹溪山宝林寺,弘扬“见性成佛”之顿悟法门,与神秀在北方倡行之“渐悟”相对,分称南宗、北宗。卒,宪宗谥其为大鉴禅师。弟子辑其语录为《六祖坛经》。
愚人修福不修道,谓言修福而是道。
布施供养福无边,心中三恶元来造。
若将修福欲灭罪,后世得福罪元在。
若解向心除罪缘,各自性中真忏悔。
若悟大乘真忏悔,除邪行正即无罪。
学道之人能自观,即与悟人同一类。
大师令传此顿教,愿学之人同一体。
若欲当来觅本身,三毒恶缘心中洗。
努力修道莫悠悠,忽然虚度一世休。
若遇大乘顿教法,虔诚合掌至心求。
真如净性是真佛,邪见三毒是真魔。
邪见之人魔在舍,正见知人魔则过。
性中邪见三毒生,即是魔王来住舍。
正见忽除三毒心,魔变成佛真无假。
化身报身及法身,三身元本是一身。
若向身中觅自见,即是成佛菩提因。
本从化身生净性,净性常在化身中。
性使化身行正道,当来圆满真无穷。
淫性本是清净因,除淫即无净性身。
性中但自离五欲,见性刹那即是真。
今生若悟顿教门,悟即眼前见世尊。
若欲修行云觅佛,不知何处欲求真。
若能心中自见真,有真即是成佛因。
自不求真外觅佛,去觅总是大痴人。
顿教法者是西流,救度世人须自修。
今报世间学道者,不于此见大悠悠。
说通及心通,如日处虚空。
惟传顿教法,出世破邪宗。
教即无顿渐,迷悟有迟疾。
若学顿教法,愚人不可悉。
说即须万般,合离还归一。
烦恼暗宅中,常须生惠日。
邪来因烦恼,正来烦恼除。
邪正悉不用,清净至无馀。
菩提本清净,起心即是妄。
净性在妄中,但正除三障。
世间若修道,一切尽不妨。
常见自己过,与道即相当。
色类自有道,离道别觅道。
觅道不见道,到头还自恼。
若欲见真道,行正即是道。
自若无正心,暗行不见道。
若真修道人,不见世间过。
若见世间非,自非却是左。
他非我无罪,我非自有罪。
但自去非心,打破烦恼碎。
若欲化愚人,是须有方便。
勿令彼有疑,即有菩提现。
法元在世间,于世出世间。
勿离世间上,外求出世间。
邪见是世间,正见出世间。
邪正悉打却,菩提性宛然。
此但是顿教,亦名为大乘。
迷来经累劫,悟则刹那间。
心平何劳持戒,行直何用修禅?
恩则孝养父母,义则上下相怜。
让则尊卑和睦,忍则众恶无喧。
若能钻木取火,淤泥定生红莲。
苦口的是良药,逆耳必是忠言。
改过必生智慧,护短心内非贤。
日用常行饶益,成道非由施钱。
菩提只向心觅,何劳向外求玄。
听说依此修行,天堂只在目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