祭陈同甫文

呜呼,同甫之才,落笔千言,俊丽雄伟,珠明玉坚。人文窘步,我则沛然,庄周李白,庸敢先鞭!

同甫之志,平盖万夫,横渠少日,慷慨是须,登封狼胥,彼臧马辈,殆其庸奴。

天于同甫,即丰阙禀,智略横生,议论风凛。使之早遇,岂愧衡伊?行年五十,犹一布衣。间以才豪,跌宕四出,要其所厌,千人一律。

不然少贬,动顾规检,夫人能之,同甫非短。至今海内,能诵之书,世无杨意,孰主相知?

中更险困,如履冰崖,人皆欲杀,我独怜才。脱廷尉系,先多士鸣,耿耿未阻,阙声浸宏。盖至是而世未知同甫者,益信其为天下之伟人矣!

呜呼,人才之难,自古而然,匪难其人,抑难其天。使乖崖公而不遇,安得征吴入蜀之休绩?太原决胜,即异时落魄之齐贤。方同甫之约处,孰不望夫上之人谓握瑜而不宣。今同甫发策大廷,天子亲寘之第一,是不忧其不用;以同甫之才与志,天下之事孰不可为,所不能自为这天靳之年!

闽浙相望,音问未绝,子胡一病,遽与我诀!呜呼同甫,而止是耶?

而今而后,欲与同甫憩鹅湖之清阴,酌瓢泉而共饮,长歌相答,极论世事,可复得耶?

千里寓辞,知悲之无益,不涕不能已。呜呼同甫,尚或且临监之否!

形式:

诗词简介

南宋王朝的腐败无能,使得完整的大好河山成为 “残山剩水”,但是,它同时也造就了一大批力主抗金,为恢复祖国而奔走呼号的志士仁人。陈亮和辛弃疾就是其中的双子星座。

陈亮的一生,是饱受人生坎坷、壮志始终未酬的一生。他一生梦寐以求的是建功立业,令人可叹的是,他在五十一岁时才状元及第,而未能赴任就一命归天了。关于他的死因,叶适归纳为“忧患困折,精泽内耗,形体外离”(《陈同甫王道甫墓志铭》),所以一病不起,这一说法是符合实际的。陈亮曾几次上书南宋最高统治者,陈说恢复大计,但南宋政府始终不加理会;其间他还由于他人的诬告而两次入狱,险些丢掉性命;状元及第似乎给陈亮带来了一展宏图大志的机会,谁知昊天不吊,上苍寡情,饱经忧患又年过五旬的陈亮突然病卒。世间酷烈之情事,宁有胜于此者?作为陈亮的挚友,辛弃疾为失去一位情同手足、志同道合的伴侣而悲痛欲绝,于是写下了这篇悲愤交加、饱含深情的祭文。 盛赞陈亮之雄才大志,哀伤陈亮之坎坷不遇。

赞同甫之才,作者用“落笔千言,俊丽雄伟,珠明玉坚”诸句,给其文章以准确而极高的评价,《宋史·陈亮传》就有 “为人才气超迈,喜谈兵,议论风生,下笔数千言立就”的记述;进而以庄子、李白相比较,指出陈亮文章汪洋态肆的特点。赞同甫之志,作者用“平盖万夫”四字先作了高度概括,又以霍去病、藏宫、马援三人相比较,道出陈亮的凌云壮志和将兵之能。接下又以伊尹相比,说明陈亮的卓越才能。行文至此,作者对同甫的赞颂已臻无以复加的地步。这就为下文哀伤同甫的一生不遇蓄足了气势。“行年五十,犹一布衣”过渡很妙,由极赞转为极叹,犹如一盆冷水劈头浇来,不能不在听者或读者心中激起一股惋惜哀叹、扼腕不满的怨情。作者把陈亮屈居里巷的原因归结为“世无杨意”,这是对南宋王朝压制排挤人才的行径的直接斥责和抗议;“中更”四句写出了陈亮人生道路的崎岖坎坷和自己对陈亮的真挚情义;既是哀伤陈亮的生不逢时,也是哀伤自身的屈居下僚,悲愤不平之气充溢于字里行间。接著概述陈亮脱身图图,状元及第的经历和宏大的声名,并用“天下之伟人”给陈亮以总的评价。这就使前文的盛赞有了回环照应,又使得沉郁悲愤的感情暂时舒缓了下来。

议论志士不遇的普遍现象,点出陈亮怀才不遇的根本原因。

文章紧承前面的概括论人转到议论说理。首先用“人才之难,自古而然,匪难其人,抑难其天”四句对志士不遇的普遍历史现象作了总的概括,与杜甫“志士幽人莫怨,古来材大难为用”(《古柏行》)同一机抒。如此而写,既是安慰死者,又是自我安慰;进而以本朝开创期张咏、张齐贤的事迹为例,著重说明“人才之难”的根本原因乃是君主不能发现和重用人才,而并非世间没有人才。随即回笔到陈亮被天子耀为第一的事例对前面的“抑难其天”的论点作了證明和落实;同时文笔一抑,以怨天的口吻委婉地道出了陈亮怀才不遇的根本原因:朝廷排挤压制人才。这样,陈亮不过是许多怀才不遇的志士仁人的典型代表之意便清楚地交待了出来,作者的哀悼死者和自伤身世之感也清楚地表达了出来。这一部分虽以议论为主,但作者的悲愤、哀悼、自伤之情却贯穿于其中。

忆往事而神伤,寄深情于文辞。

陈亮在临安上书时与辛弃疾结识,随著时间的推移,二人情感弥笃,成为学术和政治上的同道。彼此书信往来不断,诗词唱和甚多。陈亮病逝时,閒居带湖二十年的辛弃疾再度被起用为福建安抚使,听到陈亮突然逝世的消息,怎能不悲痛万分!于是回忆起与陈亮的亲密交往,其中重点追忆了淳熙十五年(公元1188年)冬天陈亮由故乡浙江永康专程到江西过访自己的情况。当时辛弃疾正在小病中,挚友突然来访,自然高兴非常。于是同往鹅湖游玩,共酌瓢泉畅饮,还 “长歌相答,极论世事”。后来二人虽“闽浙相望”,但 “音问未绝”,所以陈亮的突然病逝使辛弃疾“涕不能已”。回想往事,何其乐也!面对现实,何其悲也!虽“知悲之无益”,但不能自控伤悼老友的泪水,这就把自己与陈亮的深厚感情极其自然而有力地表现了出来,辞切意深,毫无造作之感。末句的呼号之语,既是对亡魂的召唤,又是作者的无可奈何之叹,更是对前文盛赞死者一段的呼应。章法严谨,情感如潮,议论、抒情、叙事、写人彼此交融,相互发明。

此文是以散文的句法写作的韵文,而在个别地方则直接用散文句式,使得文章跌宕起伏,情感错落有致,颇能攫住读者的心绪,使人不能不随著文章情感起伏的变化,时而悲愤,时而庆幸,时而哀伤,时而扼腕。

翻译

呜呼!同甫的文才,可以落笔立就千言,写得俊丽雄伟,像珠宝一样明亮,像玉石一样润坚。正当他人才思枯涩难以走笔时,同甫却才气横溢而沛然,即使是庄子李白,岂敢先于同甫行马著鞭!

同甫的大志,可以平盖千人万夫,像张横渠少年时那样,胸怀慷慨壮志而等待时机。计划率领兵马十万,像霍去病当年征伐匈奴一样登上狼居青山对天祭祀,那减宫、马援之辈,差不多是同甫的奴仆。

上天对于同甫,给予的天资已经很丰富,他的智慧谋略充溢横生,议事论世如疾风烈凛。假使让他早早逢时,怎能有愧于贤相衡伊?他行年已届五十,还是一介布衣。偶尔露出才华和豪气,真是洋溢喷发跌宕四出,从总的方面看他所厌恶的,是千人一律地空谈那于世无补的性理。

如果他不狂放而稍微有所约束收敛,行为符合规范,那么别人能做到的事情,同甫并不短缺而一一能干。至今四海之内,仍在传诵著他上的三封主战奏书,世间没有杨得意,谁能替司马相如引荐作主?

其间经历了艰险困苦,就像步履冰崖一般,世人都想杀死他,而只有我爱怜他的文才。后来他逃脱了监牢的拘囚,在众士中领先闻名,他的忠诚没有被压阻下去,他的名声更加显宏。到这时而世上不认识同甫的人,更加相信他是天下的伟人了!

唉呀!人才难得,自古就是这样,但是所难的还不是没有人才,更难的是君主不能重用人才。假使乖崖公张咏不遇到明主,怎么能有徵吴人蜀的美绩?太原决胜,就已不是先前落魂潦倒的张齐贤。当同甫贫居时,谁不埋怨那掌握权柄的人是手持美玉而不出示外宣。现在同甫在大廷上对策,天子亲自摧他为第一,这说明不忧愁受不到重用;凭同甫的才华和壮志,天下的事情哪一件不可以做,而不能自己掌握的,是上天吝惜的年寿!

闽浙两相眺望,音讯书信不曾继绝,您为什么一病之后,匆J忙与我诀别!唉呀同甫,你就如此长眠了吗?

从今至后,我想与同甫在鹅湖山的清阴下休息,舀取飘泉的水而一同饮用,赋诗填词相互唱答,尽情地讨论世事,可再能够吗?

我在千里之外把哀痛寄寓在文辞里,知道悲伤没有作用,但泪水不能够自止。唉呀同甫,或许您会降临观看吧!

收录诗词(791)

辛弃疾(宋)

辛弃疾简介

南宋著名豪放派词人、将领,济南府歴城县(今山东省济南市歴城区遥墙镇四凤闸村)人,原字坦夫,改字幼安,别号稼轩。宋高宗绍兴十年(1140年),生于金山东东路(原北宋京东东路)济南府歴城县,时中原已陷于金。绍兴三十一年(1161年),海陵王南侵,稼轩趁机聚众二千,投忠义军隶耿京部。绍兴三十二年(1162年)奉京命奏事建康,高宗劳师建康,授天平军节度掌书记,并以节度使印告召京。时京部将张安国杀京降金,稼轩还至海州,约忠义军五十骑,径趋金营,缚张安国以归,献俘行在,改差签判江阴军,时年二十一岁。宋孝宗干道四年(1168年)通判建康府。干道时,累知滁州,宽征赋、招流散,教民兵、议屯田。历提点江西刑狱,京西转运判官,知江陵府兼湖北安抚,知隆兴府兼江西安抚使,淳熙中,知潭州兼湖南安抚使,创建“飞虎军”,雄镇一方。后再知隆兴府,任上因擅拨粮舟救荒,为言者论罢。宋光宗绍熙二年(1191年),起提点福建刑狱,迁知福州兼福建安抚使,未几又为谏官诬劾落职,居铅山。宋宁宗嘉泰三年(1203年),起知绍兴府兼浙东安抚使。嘉泰四年(1204年),迁知镇江府,旋坐谬举落职。开禧三年(1207年)召赴行在奏事,进枢密都承旨,未受命而病卒,年六十八。后赠少师,谥“忠敏”。稼轩擅长短句,以豪放为主,有“词中之龙”之称,与东坡并称“苏辛”,又与易安并称“济南二安”。平生力主抗金,“以恢复为志,以功业自许”,尝上《美芹十论》与《九议》,条陈战守之策,然命运多舛,屡与当政之主和派政见不合,备受排挤,壮志难酬。故满腔激情多寓于词。词风多样,题材广阔,悲郁沉雄又不乏细腻柔媚之处,更善化前人典故入词。现存词六百馀首,有词集《稼轩长短句》传世。诗集《稼轩集》已佚。清嘉庆间辛敬甫辑有《稼轩集钞存》,近人邓恭三增辑为《辛稼轩诗文钞存》。生平见《宋史·卷四百〇一·辛弃疾传》,近人陈思有《辛稼轩年谱》及邓恭三《辛稼轩年谱》。

相关古诗词

水龙吟 · 登建康赏心亭

宋代-辛弃疾

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

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

形式:

破阵子 · 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宋代-辛弃疾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形式:

青玉案 · 元夕

宋代-辛弃疾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形式:

祝英台近 · 晚春

宋代-辛弃疾

宝钗分,桃叶渡,烟柳暗南浦。怕上层楼,十日九风雨。断肠片片飞红,都无人管,更谁劝啼莺声住?

鬓边觑,试把花卜归期,才簪又重数。罗帐灯昏,哽咽梦中语。是他春带愁来,春归何处?却不解带将愁去。

形式:

贺新郎 · 把酒长亭说

宋代-辛弃疾

把酒长亭说。看渊明、风流酷似,卧龙诸葛。何处飞来林间鹊,蹙踏松梢微雪。要破帽多添华发。剩水残山无态度,被疏梅料理成风月。两三雁,也萧瑟。

佳人重约还轻别。怅清江、天寒不渡,水深冰合。路断车轮生四角,此地行人销骨。问谁使、君来愁绝?铸就而今相思错,料当初、费尽人间铁。长夜笛,莫吹裂。

形式:

贺新郎

宋代-辛弃疾

甚矣吾衰矣。怅平生、交游零落,只今馀几!白发空垂三千丈,一笑人间万事。问何物、能令公喜?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情与貌,略相似。

一尊搔首东窗里。想渊明《停云》诗就,此时风味。江左沉酣求名者,岂识浊醪妙理。回首叫、云飞风起。不恨古人吾不见,恨古人不见吾狂耳。知我者,二三子。

形式:

木兰花慢 · 滁州送范倅

宋代-辛弃疾

老来情味减,对别酒,怯流年。况屈指中秋,十分好月,不照人圆。无情水,都不管,共西风只管送归船。秋晚莼鲈江上,夜深儿女灯前。

征衫,便好去朝天。玉殿正思贤。想夜半承明,留教视草,却遣筹边。长安故人问我,道愁肠殢酒只依然。目断秋霄落雁,醉来时响空弦。

形式:

贺新郎 · 别茂嘉十二弟

宋代-辛弃疾

绿树听鹈鴂,更那堪、鹧鸪声住,杜鹃声切。啼到春归无寻处,苦恨芳菲都歇。算未抵人间离别,马上琵琶关塞黑,更长门、翠辇辞金阙,看燕燕,送归妾。

将军百战身名裂,向河梁、回头万里,故人长绝。易水萧萧西风冷,满座衣冠似雪。正壮士、悲歌未彻。啼鸟还知如许恨,料不啼、清泪长啼血,谁共我,醉明月?

形式:

念奴娇 · 书东流村壁

宋代-辛弃疾

野棠花落,又匆匆过了清明时节。刬地东风欺客梦,一枕云屏寒怯。曲岸持觞,垂杨系马,此地曾轻别。楼空人去,旧游飞燕能说。

闻道绮陌东头,行人曾见,帘底纤纤月。旧恨春江流不尽,新恨云山千叠。料得明朝,尊前重见,镜里花难折。也应惊问,近来多少华发?

形式:

浪淘沙 · 山寺夜半闻钟

宋代-辛弃疾

身世酒杯中,万事皆空。古来三五个英雄。雨打风吹何处是,汉殿秦宫。

梦入少年丛,歌舞匆匆。老僧夜半误鸣钟。惊起西窗眠不得,卷地西风。

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