苑里年节竹枝词

食福年终是尾牙,盛筵今日请头家。可怜索债从兹急,安得台高好避他。

形式:

注释

“食福年终是尾牙,盛筵今日请头家”句:尾牙是闽南地区的汉族传统节日,是汉族民间祭拜土地公的仪式。商家一年活动的“尾声”,也是普通百姓春节活动的“先声”。一般人家除头牙、尾牙外,其他牙期不做,而商人则月月做牙不误。口语化来表达的“做牙”就是为做土地公的第几“个”祭拜节日,因此在闽南“牙”有“个”的意思。做牙的日子设置在每逢农历初二及十六日,如此除作为节庆月的正月外每个月都要做两次牙,其中二月初二头牙、六月十六半年牙,腊月十六尾牙是闽南人(尤其是商家)十分重视的“三大牙”。这一年二十二次“做牙”之中属腊月十六日尾牙尤为隆重,因为这是一年牙期中最后一个的敬土地公的日子。通常也指商家为答谢土地公一年来的关照,都会准备丰富的祭品来酬谢土地公,而祭拜完的东西就会为犒赏工人一年辛苦而设酬谢酒宴。在腊月十六这日,家家户户皆备比平日里更丰富的祭品三牲、五果、茶酒祭拜土地公,以酬谢一年来的佑助。“一敬神二敬人”,古时的做牙就已有食文化了。“做牙”习俗最初起于“牙商”,祭拜过后的贡品,头家会以好酒好菜向牙商们请客致谢以及分给雇工与仆婢,这就叫“打牙祭”“食尾牙”。古典小说《儒林外史》第十八回中就写道:“平常每日就是小菜饭,初二、十六,跟着店里吃牙祭肉……”普通人家通常会准备润饼为尾牙应节食物。这是当时作为过节的一种伙食改善,寓意着把一整年不好的全部把它吃掉,期待来年事事顺心。商人更是大开宴席以犒劳雇工们一年的辛苦。在古时,商界还有一句俗谚:“食头牙跷脚捻嘴须,食尾牙面忧忧。” 说的是雇工们吃头牙时心情都很好,因为代表着一年新的工作又要开始,自己已经得到公司的肯定与留任。而吃尾牙,就意味深长了。“食尾牙”的时候头家除了会派利市(红包)发年赏奖励员工外,还会借此用餐的机会以含蓄的手法(雇主将要解聘任何员工,则以白斩鸡鸡头相向)来指出裁员的雇工。因此雇工因为这顿鸿门宴面忧忧,提心掉胆、愁绪满面,担心吃了这餐饭之后,过了年老板就把自己解雇了,故而会愁容满面。

“可怜索债从兹急,安得台高好避他”句:通常尾牙后到腊月二十二日是头家赶工结账以及收账的时候,这里是有讲究的,过了“尾期”债主强强收账常会被痛骂甚至痛打一顿。

收录诗词(44)

蔡见先(清)

蔡见先简介

蔡见先,字振丰,又字启运,号应时、运时,以字行。清新竹县人。其先原籍福建同安,累世武职。蔡氏博学能文,喜兵书,好交游,时与诸名士诗文唱酬。光绪十二年(1886)将“竹社”、“梅社”改组为“梅竹吟社”,并担任社长。光绪十七年(1891)取中秀才,二十年(1894)迁居苗栗苑里。乙未割台之际,曾襄助表兄丘逢甲举兵抗日。明治三十年(1897),与鹿港文人洪弃生、许剑渔等共创“鹿苑吟社”。同年三月,应苗栗支厅长横堀氏之聘,担任事务嘱托,并授佩绅章。十月,又应苑里事务署长浅井氏之邀,编修《苑里志》,旋任苗栗办务署参事。明治三十九年(1906),与林痴仙、林幼春等人创立“栎社”,为创社九老之一。明治四十年(1907),任苑里区长。四十三年(1910),“奇峰吟社”因新竹县知事樱井勉离去,改由蔡启运担任社长。明治四十四年(1911)四月病逝,年五十七。蔡氏生平好击钵吟,其子蔡汝修编《台海击钵吟集》,收录其击钵吟作百余首。所着《养余轩诗钞》,今已佚。〖参考《汉文台湾日日新报》,“杂报”栏,诗人作古,1911年4月25日,第三版;《汉文台湾日日新报》,“杂着”栏,蔡启运先生事略,1911年5月2日,第一版;鹰取田一郎《台湾列绅传》,台北:台湾总督府,1916年4月;张子文等《台湾历史人物小传:明清暨日据时期》,台北:国家图书馆,2003年12月,页710至711。〗 今蔡氏诗作据《台湾新报》、《台湾日日新报》、《竹梅吟稿》、郑鹏云编《师友风义录》、《莱园第三周年诗会稿》、蔡汝修编《台海击钵吟集》、《栎社第一集‧启运诗草》、曾笑云编《东宁击钵吟前后集》等资料辑录编校。(江宝钗撰)

相关古诗词

林痴仙上舍柬招诸吟朋宴集于谢颂臣先生生圹时重九后二日也惜余途远不及与会作此寄赠

清代-蔡见先

墓门拱木尚生存,奇事奇人两足论。

白发无情催老境,青山有约葬诗魂。

题碑主客何妨赘,同穴夫妻更见恩。

重九既过来独后,可怜辜负此吟樽。

形式:

避居公馆庄感作

清代-蔡见先

咫尺桃源又有津,桑麻鸡犬自成春。

微名冷比残宵梦,故友来如隔世人。

久累刘伶惟酒债,暂随元亮作闲身。

耽吟于事虽无补,聊洗胸中几斛尘。

形式:

慰内

清代-蔡见先

三迁避地避兵氛,雁阵双飞免失群。

莫便无家嗤仲子,共将有妇羡参军。

同居虎口宜防险,休向牛前浪说文。

先吃黄连后啖蔗,此中甘苦与平分。

形式:

栏杆

清代-蔡见先

几番打扫仗园丁,静把莺声仔细听。

十里芰荷香暗度,一楼风月酒初醒。

不教花信三春漏,恰对山光半角青。

入夜有人闲倚久,笑看团扇扑流萤。

形式:

苑里八景诗

清代-蔡见先

茅舍如鳞别有村,扶藜人立夕阳墩。

鲸波渐荡舟能小,蜃市初开雾又屯。

生计不妨耕钓托,画图谁辨海山昏。

得鱼合唤邻翁饮,壶酒寒篝仔细论。

形式:

苑里八景诗

清代-蔡见先

高寮极目好烟波,昔日登临壮若何。

一粟苍茫天地小,万声飞射弩弓多。

北来浪影双行雁,东拥山痕数点螺。

观海馀闲时散步,无边风日晒渔蓑。

形式:

苑里八景诗

清代-蔡见先

一角峰峦晓更青,凭江幻作虎头形。

荒祠苔印何人到,极浦潮回有客听。

骤雨挟同山鸟疾,狂风吹共海鱼腥。

黄庭阅后难成梵,九十滩音沸不停。

形式:

苑里八景诗

清代-蔡见先

艨艟如蚁泊平沙,怪石崚嶒夹港汊。

日写一排帆作字,风吹五色浪生花。

鸭头高涌新潮至,鹢尾相衔夕照斜。

商女不知游客恨,隔江夜夜拨琵琶。

形式:

苑里八景诗

清代-蔡见先

招招舟子咏邛须,更好溪山入画图。

野渡人来天未黑,绿杨马系日将晡。

一篙乱石流偏急,十里飞沙路已殊。

有客欲归归不得,晚鸦空向隔村呼。

形式:

苑里八景诗

清代-蔡见先

削壁危岩日已欹,岚光五采现离奇。

即多邃境猿能到,剩有迂途马不知。

人爱晚晴山外绮,天开妙景画中诗。

何时拄杖登高处,眼底云烟一幅披。

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