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用两个及以上关键字进行搜索
梅落繁枝千万片,犹自多情,学雪随风转。昨夜笙歌容易散,酒醒添得愁无限。
楼上春山寒四面,过尽征鸿,暮景烟深浅。一晌凭栏人不见,鲛绡掩泪思量遍。
《鹊踏枝·梅落繁枝千万片》,南唐诗人冯正中的词。从这首词的结尾「一晌凭栏人不见,鲛绡掩泪思量遍」,人们会知道它是一首写思妇闺怨的艳词,从全词的内容看,也的确如此。而除了闺怨之外,这首词还提供了独特的审美联想。
这首词的开头三句,似乎是在写景。梅花似雪,随风飘飞,这景象是很美的。但是,如果读者把梅不仅仅当作景物,而是当作生命来看,这景象就是悲哀的了,「犹自多情」一句,更加重了浓厚的悲剧气氛。如果再进一步,把这自然生命的悲剧与人生的种种悲剧联系起来看,这三句就更具有了深广的意蕴,如叶嘉莹女士所说,「写出了所有有情之生命面临无常之际的缱绻哀伤,这正是人世千古共同的悲哀」了。
这种联想,并不是捕风捉影,而是由作品的上下文之间的联系而来:「昨夜笙歌容易散,酒醒添得愁无限」,大自然中的花落飘零,与人生中的良辰易逝、生命无常,是如此的相似,人们执著地企图在彻夜笙歌、沉酣美酒中去追求去把握生命,可是转瞬之间,能把握的一切全都消失在虚空之中,正如同繁枝梅落,似雪随风一样。梅离枝头,尚且流连「多情」;人生中的好景不长、笙歌散去,又怎不让人感到可悲可叹、无可奈何!
作者在这首词中的感慨,似乎是飘忽无端、不可确指的。但通过合理的联想,读者似乎又可以窥见作者的内心世界,理解他的痛苦和悲哀,想象「昨夜笙歌」这个词所凝聚的人生失落的悲凉,懂得「梅落繁枝」所代表的多情生命之陨落的意义。而这些,正体现了冯正中词意蕴深广、「堂庑特大」的特点。
冯正中的词里,不乏艳情的描写。如「低语前欢频转面,双眉敛恨春山远」(《鹊踏枝》)、「香闺寂寂门半掩,愁眉敛,泪珠滴破燕脂脸」(《归自谣》)等等,与「花间」词并无明显的区别。但他也有些作品,既不同于温庭筠的「艳」,也不同于韦端己的「浅」,更绝少《花间集》中的色情味道。如果用一个字来概括这些词的风格,那就是「雅」。
笙歌:代指欢筵剧饮的场面。
「楼上春山寒四面」句:一作「楼上春寒山四面」。
征鸿:即归雁,古人相信雁能传书。
「暮景烟深浅」句:,晚景笼罩在一片深深浅浅的暮霭当中。
一晌(shǎng):有片时、长久二义。
鲛绡(jiāo xiāo):传说中鲛人所织的绡,此代指手帕、丝巾。
冯延巳,又名延嗣,字正中,五代广陵(今江苏省扬州市)人。在南唐做过宰相,生活过得很优裕、舒适。他的词多写闲情逸致辞,文人的气息很浓,对北宋初期的词人有比较大的影响。宋初《钓矶立谈》评其“学问渊博,文章颖发,辩说纵横”,其词集名《阳春集》。
细雨湿流光,芳草年年与恨长。烟锁凤楼无限事,茫茫,鸾镜鸳衾两断肠。
魂梦任悠扬,睡起杨花满绣床。薄悻不来门半掩,斜阳,负你残春泪几行。
谁道闲情抛掷久?每到春来,惆怅还依旧。日日花前常病酒,敢辞镜里朱颜瘦。
河畔青芜堤上柳,为问新愁,何事年年有?独立小桥风满袖,平林新月人归后。
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闲引鸳鸯香径里,手挼红杏蕊。
斗鸭阑干独倚,碧玉搔头斜坠。终日望君君不至,举头闻鹊喜。
几日行云何处去?忘却归来,不道春将暮。百草千花寒食路,香车系在谁家树?
泪眼倚楼频独语。双燕来时,陌上相逢否?撩乱春愁如柳絮,依依梦里无寻处。
春日宴,绿酒一杯歌一遍。再拜陈三愿:一愿郎君千岁,二愿妾身常健,三愿如同梁上燕,岁岁长相见。
荫绿围红,梦琼家在桃源住。画桥当路,临水开朱户。
柳径春深,行到关情处。颦不语,意凭风絮,吹向郎边去。
晴雪小园春未到,池边梅自早。高树鹊衔巢,斜月明寒草。
山川风景好,自古金陵道,少年看却老。相逢莫厌醉金杯,别离多,欢会少。
落梅暑雨消残粉,云重烟深寒食近。罗幕遮香,柳外秋千出画墙。
春山颠倒钗横凤,飞絮入帘春睡重。梦里佳期,只许庭花与月知。
风淅淅。夜雨连云黑。滴滴。窗外芭蕉灯下客。
除非魂梦到乡国。免被关山隔。忆忆。一句枕前争忘得。
一弯初月临鸾镜。云鬓凤钗慵不整。珠帘静。重楼迥。惆怅落花风不定。
绿烟低柳径。何处辘轳金井。昨夜更阑酒醒。春愁胜却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