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师琉璃光如来本愿功德经 文殊菩萨请法

尔时,曼殊室利法王子,承佛威神,从座而起,偏袒一肩,右膝着地,向薄伽梵曲躬合掌。白言:世尊.唯愿演说如是相类诸佛名号,及本大愿,殊胜功德;令诸闻者,业障消除,为欲利乐像法转时,诸有情故。

尔时,世尊赞曼殊室利童子言:善哉!善哉!曼殊室利,汝以大悲劝请我说诸佛名号、本愿功德,为拔业障所缠有情,利益安乐像法转时诸有情故。汝今谛听,极善思惟,当为汝说。

曼殊室利言:唯然,愿说,我等乐闻。

佛告曼殊室利:东方去此,过十殑伽沙等佛土,有世界名净琉璃,佛号药师琉璃光如来、应正等觉、明行圆满、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薄伽梵。

形式:

翻译

曼殊室利承佛威神,从座而起,偏袒一肩,右膝着地,向薄伽梵身体弯下来鞠躬,合掌问讯。文殊菩萨请佛讲每一位佛的名号,以及何以能成就其国土世界的故事。请佛讲‘如是相类’的佛的名号。每一位佛之所以能成佛得道的大愿、本愿。每一位佛都发了他本身特殊的大愿,以及所以成就了他特殊的功德。文殊菩萨提出,请佛说出‘令诸闻者,消除业障’的方法,希望透过这个方法,使一般真正听到佛法的人,都能因修持其愿力而成就。为了利乐像法诸有情,说诸佛名号,使众生得法乐。

这个时候佛赞叹文殊菩萨说:善哉!善哉!好的!好的!你是怜悯众生,起大悲心肠,而劝我讲出一切佛的名号、功德。你不是为自己而问,你是为后世众生着想,为了救拔这些被业障所缠缚的众生,为了利益安乐像法时代转法轮时的一切众生,所以提出来问佛的本愿,你现在仔细的听。文殊菩萨听了佛的话,就回答说:‘唯然,愿说,我等乐闻’。是的,请佛现在就说,这是我们最乐意听的事。

佛告诉文殊师利菩萨,从此(当时说法的地点毗耶离城)向东方去(印度的东方即是中国)十殑伽沙那么遥远的地方,有一佛土世界叫净琉璃。要经过那么远的地方,有一个世界叫净琉璃。这个世界一片光明,晶莹剔透,那个佛的名号就叫‘药师琉璃光如来’。佛号药师琉璃光如来、应正等觉、明行圆满、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薄伽梵。

注释

十种业障:

一、无惭

一般人根本不知道惭愧,也就是儒家讲的无耻,每个人都觉得自己了不起,难得有一下自己觉得脸红,那个脸红是惭,还不是愧。

二、无愧

愧是内心对自己所作所为感到难过,若无这种反省就是无愧。

三、嫉

喜欢吃醋,对他人的好处、学问、道德、成就等等无时无刻不在嫉妒中。嫉妒心不是女人的专利,也不单是大人才有,男、女、大人、小孩都一样会有嫉妒心。这种业力的缠缚相当牢固,不易转化。

四、悭

就是吝啬,不只是钱财的悭吝,还有对法的悭吝,不肯惠施于他人。

五、悔

悔有什么不好?悔不是忏悔的悔。我们随时都在后悔,悔什么呢?哎呀!当时那个机会我买下来就好了,或者那个时候我整了他就好了,类似这样的悔特别多,凡是对自己有利而没有得到,便生悔恨心。

六、眠

就是睡觉,一睡觉,什么都不知道,这也是业障。

七、昏沉

昏沉就是脑子不清楚,迷迷糊糊,昏头昏脑,一天到晚颠倒。

八、掉举

掉举就是散乱,胡思乱想,东想西想,停不下来。

九、嗔忿

心里闷闷的,想发脾气,看到谁都不对,看谁都讨厌,整天都在怨天尤人,只有自己好,自己对。

十、覆

做错了事,想办法掩饰,这种掩饰非常痛苦,经过了多少年,还要去掩盖它。心里不光明,不坦荡,自己在阴暗中,把光明磊落之心盖住,所以叫覆。

这就是十缠,以上只是简单的说,详细讲的话,‘百法明门论’所列的五十一种心所有法、心理现象,都是业障。

殑伽沙:即恒河沙。

佛的十个名号:

一、如来

什么是如来?‘金刚经’说:‘无所从来,亦无所去。’本来就在这里,佛本来就在你前面,是你自己看不到。

二、应正等觉

在这个世界,这个时代,一切有福报的众生,有因缘得遇佛,经佛现身开示而大彻大悟成正等正觉。

三、明行圆满

又称明行足,什么叫明行圆满?不是智慧通达、神通具足所能形容,要透明像琉璃一样,十方三世无所不知,天上人间无所不晓,一切修行,一切法门、邪门歪道、外道、魔道、正道。无所不知,叫明行圆满。

四、善逝

世间的事过去了,过去的不留痕迹;来了你也不知道它从哪里来,去了你也不知道它去到哪里。‘如来’对‘善逝’,是一副很好的对子,来不知其从来,谓之如来;去不知其所去,谓之善逝。

五、世间解

解脱了一切世间,不受世间、出世间任何束缚。

六、无上士

他是至高无上的大王。

七、调御丈夫

他是能够调伏一切众生的大丈夫,他更是能调伏自己的大丈夫。

八、天人师

他不只是人中之师,也是天中之师,欲界、色界、无色界一切天人之师。

九、佛

他是觉者,大彻大悟而又帮助别人开悟的人。

十、薄伽梵

薄伽梵是意译,英文叫Bhagaran,中译为世尊。

收录诗词(155)

释迦牟尼(周朝)

释迦牟尼简介

相关古诗词

金刚经 · 第二十九品 · 威仪寂静分

周朝-释迦牟尼

“须菩提!若有人言:如来若来若去,若坐若卧,是人不解我所说义。 何以故?如来者,无所从来,亦无所去,故名如来。”

形式:

金刚经 · 第五品 · 如理实见分

周朝-释迦牟尼

“须菩提。于意云何?可以身相见如来不?”

“不也,世尊,不可以身相得见如来。何以故?如来所说身相,即非身相。”

佛告须菩提:“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

形式:

金刚经 · 第三十二品 · 应化非真分

周朝-释迦牟尼

「须菩提!若有人以满无量阿僧祇世界七宝,持用布施;若有善男子、善女人, 发菩萨心者,持于此经,乃至四句偈等,受持读诵,为人演说,其福胜彼。 云何为人演说,不取于相,如如不动。何以故?」

「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佛说是经已,长老须菩提及诸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 一切世间天、人、阿修罗,闻佛所说,皆大欢喜,信受奉行。

形式:

金刚经 · 第一品 · 法会因由分

周朝-释迦牟尼

如是我闻。 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与大比丘众千二百五十人俱。 尔时,世尊食时,着衣持钵,入舍卫大城乞食。 于其城中,次第乞已,还至本处。 饭食讫,收衣钵,洗足已,敷座而坐。

形式:

金刚经 · 第二品 · 善现启请分

周朝-释迦牟尼

时,长老须菩提,在大众中,即从座起,偏袒右肩,右膝着地,合掌恭敬。而白佛言: “希有世尊!如来善护念诸菩萨,善付嘱诸菩萨。 世尊!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应云何住?云何降伏其心?”

佛言:“善哉,善哉。须菩提! 如汝所说:如来善护念诸菩萨,善付嘱诸菩萨。 汝今谛听,当为汝说: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应如是住,如是降伏其心。”

“唯然,世尊!愿乐欲闻。”

形式:

金刚经 · 第三品 · 大乘正宗分

周朝-释迦牟尼

佛告须菩提:“诸菩萨摩诃萨,应如是降伏其心: 所有一切众生之类,若卵生、若胎生、若湿生、若化生; 若有色、若无色;若有想、若无想、若非有想非无想, 我皆令入无馀涅槃而灭度之。如是灭度无量无数无边众生,实无众生得灭度者。 何以故?须菩提!若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非菩萨。”

形式:

金刚经 · 第四品 · 妙行无住分

周朝-释迦牟尼

“复次,须菩提! 菩萨于法,应无所住,行于布施。所谓不住色布施,不住声、香、味、触、法布施。 须菩提!菩萨应如是布施,不住于相。 何以故?若菩萨不住相布施。其福德不可思量。”

“须菩提!于意云何?东方虚空,可思量不?”

“不也,世尊!”

“须菩提!南、西、北方,四维上下虚空,可思量不?”

“不也,世尊!”

“须菩提!菩萨无住相布施,福德亦复如是不可思量。须菩提!菩萨但应如所教住。”

形式:

金刚经 · 第六品 · 正信希有分

周朝-释迦牟尼

须菩提白佛言:“世尊!颇有众生,得闻如是言说章句,生实信不?”

佛告须菩提:“莫作是说。如来灭后,后五百岁,有持戒修福者,于此章句能生信心, 以此为实,当知是人不于一佛、二佛、三四五佛而种善根,已于无量千万佛所种诸善根, 闻是章句,乃至一念生净信者,须菩提!如来悉知悉见,是诸众生得如是无量福德。 何以故?是诸众生无复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

“无法相,亦无非法相。 何以故?是诸众生若心取相,则为着我、人、众生、寿者。”

“若取法相,即着我、人、众生、寿者。何以故? 若取非法相,即着我、人、众生、寿者。 是故不应取法,不应取非法。以是义故,如来常说: 汝等比丘,知我说法,如筏喻者,法尚应舍,何况非法。”

形式:

金刚经 · 第七品 · 无得无说分

周朝-释迦牟尼

“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耶?如来有所说法耶?”

须菩提言:“如我解佛所说义,无有定法,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亦无有定法,如来可说。 何以故?如来所说法。皆不可取、不可说;非法,非非法。 所以者何?一切贤圣,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

形式:

金刚经 · 第八品 · 依法出生分

周朝-释迦牟尼

“须菩提!于意云何?若人满三千大千世界七宝以用布施,是人所得福德,宁为多不?”

须菩提言:“甚多,世尊!何以故?是福德即非福德性,是故如来说福德多。”

“若复有人,于此经中受持,乃至四句偈等,为他人说,其福胜彼。何以故? 须菩提!一切诸佛,及诸佛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法,皆从此经出。 须菩提!所谓佛法者,即非佛法。”

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