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祖坛经 · 行由 · 第五节

众得处分,退而递相谓曰:“我等众人,不须澄心用意作偈,将呈和尚。有何所益?神秀上座,现为教授师,必是他得。我辈谩作偈颂,枉用心力。”诸人闻语,总皆息心,成言我等已后,依止秀师,何烦作偈。神秀思惟,诸人不呈偈者,为我与他为教授师,我须作偈将呈和尚。若不呈偈,和尚如何知我心中见解深浅?我呈偈意,求法即善,觅祖即恶,却同凡心,夺其圣位奚别?若不呈偈,终不得法,大难大难。五祖堂前,有步廊三间,拟请供奉卢珍画《楞伽经》变相,及五祖血脉图,流传供养。神秀作偈成已,数度欲呈,行至堂前,心中恍惚,遍身汗流,拟呈不得,前后经四日,一十三度呈偈不得。秀乃思惟,不如向廊下书著,从他和尚看见,忽若道好,即出礼拜,云是秀作;若道不堪,枉向山中数年,受人礼拜,更修何道。是夜三更,不使人知,自执灯,书偈于南廊壁间,呈心所见。偈曰: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秀书偈了,便却归房,人总不知。秀复思惟,五祖明日,见偈欢喜,即我与法有缘,若言不堪,自是我迷,宿业障重,不合得法,圣意难测。房中思想,坐卧不安,直至五更。

形式:

诗词简介

《六祖坛经》,全称《南宗顿教最上大乘摩诃般若波罗蜜经六祖惠能大师于韶州大梵寺施法坛经》,是佛教禅宗祖师惠能说,弟子法海等集录的一部经典。

翻译

众人听了吩咐,退下来互相议论说:“我们这些人,用不着费心思劳神作偈子去呈送和尚。那有什么好处?神秀上座现在已经是教授师,祖师的衣钵一定是传给他。我们再来随便作偈子,白白浪费心力。”大家听了这些议论,都死了心,都说我们以后还要仰仗神秀师傅,何必作偈子添麻烦呢?神秀心里想,众人都不呈送偈子,是因为我是他们的教授师,我应该做偈子呈送和尚。如果我不呈送偈子,和尚怎么能知道我心里的见解是深是浅?但我要是呈送了偈子,为此求佛法固然很好,要是被理解成是为当祖师那就不好了,那和凡俗心争夺权位有什么区别?但如果不呈送偈子,又得不到佛法。真是左右为难,太难了。五祖的禅堂前面有三间走廊,已经请了供奉画师卢珍准备在廊壁上画《楞伽经》的经文故事和五代祖师传承图,让后世流传供养。神秀作好了偈语,好几次准备呈送,走到禅堂前,心中就恍惚犹豫,浑身流汗,想呈送却不敢去,这样经过了四天,做了十三次尝试都没有勇气呈送上去。神秀想了想,不如把偈语写在廊壁上,让和尚自然看见,要是说好,我就出来礼拜说是我作的;要是说不好,那说明我白白在山中修行了几年,白白受人礼拜,还修什么佛道呢!当天夜里三更天,神秀不让人知道,自己拿了灯,把偈语书写在南面的走廊墙壁上,表达自己对佛性的见解。偈语说: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神秀写完偈语,就回到自己的禅房,别人都不知道。神秀又想,明天五祖要是看了偈语很高兴,那我就和佛法有缘分;如果他说我的偈语很不好,那就是我的本性迷惑,前世业障太重,不应该得到佛法,老师的意思很难推测。神秀在房中左思右想,坐卧不安,一直到五更天。

注释

处分:这里是吩咐的意思。

澄心:清心,使心思进入感悟佛理以便作偈子的境界。

和尚:指弘忍。

神秀:俗姓李,河南开封尉氏人。当时是弘忍的首席大弟子,后来受唐王朝礼遇,他的禅学流派在历史上号为禅门北宗。

教授师:梵语阿阁梨的意译是教授,即规范正行,教授师是对可以教授规矩仪则而作众僧表率之高僧的敬称。

谩作:胡乱作。意思是自己作的偈子一定水平不高。

依止:仰仗追随。

供奉卢珍:供奉是唐朝皇宫中对有某种技能的人给予的官职名称,供奉卢珍即一个叫卢珍的宫廷画师。

五祖血脉图:将初祖达摩到二祖慧可、三祖僧璨、四祖道信、五祖弘忍的禅宗传承过程画成图。

菩提树:印度的一种常绿乔木,传说释迦牟尼在此树下觉悟成佛,故名菩提树。明镜台:即明镜,《大乘起信论》中曾把众生的心喻作镜子。宿业障重:宿即过去、前世;业是梵语羯磨的意译,指人的一切思想言行;障是障碍;重即严重。

收录诗词(57)

慧能(唐)

慧能简介

名或作惠能。唐僧。岭南新州人,祖籍范阳,俗姓卢。与神秀同师禅宗五祖弘忍禅师。以“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一偈得弘忍赞许,密传其衣钵,成禅宗第六祖。后居韶州曹溪山宝林寺,弘扬“见性成佛”之顿悟法门,与神秀在北方倡行之“渐悟”相对,分称南宗、北宗。卒,宪宗谥其为大鉴禅师。弟子辑其语录为《六祖坛经》。

相关古诗词

付法颂

唐朝-慧能

心地含情种,法雨即花生。

自悟花情种,菩提果自成。

形式:

拟达摩和尚颂二首

唐朝-慧能

心地邪花放,五叶逐根随。

共造无明业,见被业风吹。

形式:

拟达摩和尚颂二首

唐朝-慧能

心地正花放,五叶逐根随。

共修般若惠,当来佛菩提。

形式:

无相颂

唐朝-慧能

愚人修福不修道,谓言修福而是道。

布施供养福无边,心中三恶元来造。

若将修福欲灭罪,后世得福罪元在。

若解向心除罪缘,各自性中真忏悔。

若悟大乘真忏悔,除邪行正即无罪。

学道之人能自观,即与悟人同一类。

大师令传此顿教,愿学之人同一体。

若欲当来觅本身,三毒恶缘心中洗。

努力修道莫悠悠,忽然虚度一世休。

若遇大乘顿教法,虔诚合掌至心求。

形式:

自性真佛解脱颂

唐朝-慧能

真如净性是真佛,邪见三毒是真魔。

邪见之人魔在舍,正见知人魔则过。

性中邪见三毒生,即是魔王来住舍。

正见忽除三毒心,魔变成佛真无假。

化身报身及法身,三身元本是一身。

若向身中觅自见,即是成佛菩提因。

本从化身生净性,净性常在化身中。

性使化身行正道,当来圆满真无穷。

淫性本是清净因,除淫即无净性身。

性中但自离五欲,见性刹那即是真。

今生若悟顿教门,悟即眼前见世尊。

若欲修行云觅佛,不知何处欲求真。

若能心中自见真,有真即是成佛因。

自不求真外觅佛,去觅总是大痴人。

顿教法者是西流,救度世人须自修。

今报世间学道者,不于此见大悠悠。

形式:

修行颂

唐朝-慧能

说通及心通,如日处虚空。

惟传顿教法,出世破邪宗。

教即无顿渐,迷悟有迟疾。

若学顿教法,愚人不可悉。

说即须万般,合离还归一。

烦恼暗宅中,常须生惠日。

邪来因烦恼,正来烦恼除。

邪正悉不用,清净至无馀。

菩提本清净,起心即是妄。

净性在妄中,但正除三障。

世间若修道,一切尽不妨。

常见自己过,与道即相当。

色类自有道,离道别觅道。

觅道不见道,到头还自恼。

若欲见真道,行正即是道。

自若无正心,暗行不见道。

若真修道人,不见世间过。

若见世间非,自非却是左。

他非我无罪,我非自有罪。

但自去非心,打破烦恼碎。

若欲化愚人,是须有方便。

勿令彼有疑,即有菩提现。

法元在世间,于世出世间。

勿离世间上,外求出世间。

邪见是世间,正见出世间。

邪正悉打却,菩提性宛然。

此但是顿教,亦名为大乘。

迷来经累劫,悟则刹那间。

形式:

僧举卧轮禅师偈作此相示

唐朝-慧能

惠能没伎俩,不断百思想。

对镜心数起,菩提作么长。

形式:

示志诚偈二首其一

唐朝-慧能

生来坐不卧,死去卧不坐。

一具臭骨头,何为立功过。

形式:

无相颂

唐朝-慧能

心平何劳持戒,行直何用修禅?

恩则孝养父母,义则上下相怜。

让则尊卑和睦,忍则众恶无喧。

若能钻木取火,淤泥定生红莲。

苦口的是良药,逆耳必是忠言。

改过必生智慧,护短心内非贤。

日用常行饶益,成道非由施钱。

菩提只向心觅,何劳向外求玄。

听说依此修行,天堂只在目前。

形式:

唐朝-慧能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无台。

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