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军行

海畔风吹冻泥裂,枯桐叶落枝梢折。

横笛闻声不见人,红旗直上天山雪。

形式:

诗词简介

这是一首写风雪行军的仄韵绝句,全诗写得十分壮美。一、二句写从军将士面对的环境极为严酷:天山脚下寒风劲吹,湖边(“海畔”)冻泥纷纷裂开,梧桐树上的叶子已经刮光,枝梢被狂风折断。就在这一严酷的背景上,映出皑皑雪山,传出高亢嘹亮的笛声。诗人以这一笛声,使人产生这里有人的联想,同时又将人隐去,以“不见人”造成悬念──那风里传来的笛声究竟来自何处呢?从而自然转出末句:寻声望去,只见在天山白雪的映衬下,一行红旗正在向峰巅移动。风雪中红旗不乱,已足见出从军将士的精神,“直上”的动态描写,更使画面生机勃然,高昂的士气、一往无前的精神,尽在这“直上”二字中溢出。

这首诗在艺术上善于映衬与妙用指代。一、二句对环境的描写,竭力突出自然环境的恶劣,用浓重氛围映衬从军将士无所畏惧的精神风貌。试想,如果是在风和日丽、山明水净的条件下行军,又怎能见出士气的昂扬坚强呢?适应氛围描写的需要,在押韵上采用了入声的韵脚,一、二、四句末一字入韵,“裂”、“折”、“雪”都是入声“屑”韵字,韵尾为舌尖音,收音短促,适宜于抒写或悲或壮的诗情。

前两句的氛围描写与入声韵的选用,为抒写壮美的诗情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但映衬毕竟是陪宾,描写的成败,关键在于作为主体的三、四两句。后两句意在写人,却不正面写出,更不和盘托出,而只是拈出与人相关的二物──“横笛”、“红旗”,不言人而自有人在。这种指代手法的运用,既节省了笔墨,又丰富了作品的艺术容量,给了读者广阔的想象的空间。军中物品无数,只写笛、旗二者,不仅出于只有笛声、红旗才会被远处发现,还因为只有此二物最足以表见行军将士的精神。在写法上,先写“横笛闻声”,后写“红旗直上”,符合人们对远处事物的注意往往“先声后形”的一般习惯。特别巧妙的是“不见人”三字的嵌入。“闻声”而寻人,寻而“不见”,从而形成文势的跌宕,使末句的动人景象更为显豁地突入人们的眼帘之中。

《从军行》兼有诗情画意之美,莽莽大山,成行红旗,雪的白,旗的红,山的静,旗的动,展示出一幅壮美的风雪行军图。

收录诗词(61)

陈羽(唐)

陈羽简介

唐吴郡吴县人。德宗贞元八年进士。官东宫卫佐。工诗。有集。

相关古诗词

夜泊荆溪

唐朝-陈羽

小雪已晴芦叶暗,长波乍急鹤声嘶。

孤舟一夜宿流水,眼看山头月落溪。

形式:

送戴端公赴容州

唐朝-陈羽

分命诸侯重,葳蕤绣服香。

八蛮治险阻,千骑踏繁霜。

山断旌旗出,天晴剑佩光。

还将小戴礼,远出化南方。

形式:

送殷华之洪州

唐朝-陈羽

离堂悲楚调,君奏豫章行。

愁处雪花白,梦中江水清。

扣船歌月色,避浪宿猿声。

还作经年别,相思湖草生。

形式:

春日晴原野望

唐朝-陈羽

东风吹暖气,消散入晴天。

渐变池塘色,欲生杨柳烟。

蒙茸花向月,潦倒客经年。

乡思应愁望,江湖春水连。

形式:

湘妃怨

唐朝-陈羽

舜欲省蛮陬,南巡非逸游。

九山沈白日,二女泣沧洲。

目极楚云断,恨连湘水流。

至今闻鼓瑟,咽绝不胜愁。

形式:

冬晚送友人使西蕃

唐朝-陈羽

驿使向天西,巡羌复入氐。

玉关晴有雪,砂碛雨无泥。

落泪军中笛,惊眠塞上鸡。

逢春乡思苦,万里草萋萋。

形式:

春园即事

唐朝-陈羽

水隔群物远,夜深风起频。

霜中千树橘,月下五湖人。

听鹤忽忘寝,见山如得邻。

明年还到此,共看洞庭春。

形式:

五言秋夜南间寺江尚院玩月一首

唐朝-陈羽

圆月吐青□,萧寥天宇宽。

凝光与空□,虚寂两无端。

露重草衣湿,□□竹泉寒。

欲持高洁意,长此共林峦。

形式:

送友人及第归江东

唐朝-陈羽

五陵春色泛花枝,心醉花前远别离。

落羽耻为关右客,成名空羡里中儿。

都门雨歇愁分处,山店灯残梦到时。

家住洞庭多钓伴,因来相贺话相思。

形式:

梓州与温商夜别

唐朝-陈羽

凤皇城里花时别,玄武江边月下逢。

客舍莫辞先买酒,相门曾忝共登龙。

迎风骚屑千家竹,隔水悠扬午夜钟。

明日又行西蜀路,不堪天际远山重。

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