饿者行

雨雪不止泥路迂,马倒伏地人下无。

居者不出行者止,午市不合入空衢。

道中独行乃谁子,饿者负席缘门呼。

高堂食饮岂无弃,愿从犬彘求其馀。

耳闻门閕身就拜,拜伏不起呼群奴。

喉乾无声哭无泪,引杖去此他何如。

路旁少年无所语,归视纸上还长吁。

形式:

诗词简介

七言古诗《饿者行》,是王令揭示人民苦难的诗篇。当时地主豪绅大量兼并土地,加上官府摊派的苛捐税役,名目繁多。贫苦农民被迫离乡逃亡,饥饿转徙者所在皆是。诗人对此寄予深刻的同情。《饿者行》正是在这样情况下写成的。

诗的开头,以“雨雪不止泥路迂”等四句,写天寒雨雪,路道泥泞,行走艰难,连马倒下来都要人扶;这时,一般居民都不外出,行旅的人也停止了行进。时值中午,街市的大道上,看不到人影。“道中独行乃谁子”以下四句写就在这个时候,道路上却有个饿者,背着席子,踽踽独行,缘门乞食。他经过一家高门,堂上正在午宴,他乞求能得到些剩弃的食物,把喂狗喂马多下来的给点充饥。这几句把饿者行乞求活的可怜形象,活生生地刻画出来。作者用下面“耳闻门开身就拜”四句,作进一步的描写。人在穷途饥饿的情况下,不得不低心下气,忘却自尊,这也够惨的了。在饿者呼乞的声中,这家的朱漆大门打开了,他连忙躬身下拜,伏地不起,可是连“嗟来之食”也得不到,被那些恶狠狠的“群奴”赶走了(“呼群奴”:因押韵而倒装,即“群奴呼”)。这是十分悲惨冷酷的场面。这时,饿者的一点乞食的指望,也破灭了。他喉干无声,欲哭无泪,只得拄着拐杖,蹒跚地离开这里。这里是如此冷酷,其他的地方也是一样。诗人明知饿者此去不会得到更多的仁慈,结局一定是更悲惨的。但故作设问,借以引起读者的深思。这样写,就使作品的客观意义更为深刻。但是诗人还是抑止不住自己的感情。他在结尾两句中写道:“路旁少年无所语,归视纸上还长吁。”这路旁的少年,正是诗人自己,诗人看到如此惨景,没有直接表明是愤怒还是同情,只用“无语”两字,以展示自己心情的沉重。归来之后,诗人铺纸展笔,描绘下此情此景。

在这首诗中,诗人只选取了亲目所睹的一个饿者乞食的场面,进行艺术概括。既不回溯饿者的苦难家史,也不交代他沦为“饿者”的原因。只写他冒雪行乞,足见饥寒难忍;独自“负席缘门”,可知家已破败。而他乞食的结果,是富家对他并不“施恩”,而且恶奴还把他赶走。尽管诗人还不能理解什么是阶级矛盾,但他亲自看到了这一触目惊心的社会现实,并且把它描绘在诗篇里,形象地揭示了这一人间世的悲剧,可见诗人对于饿者是倾注了同情的泪水的。

收录诗词(477)

王令(宋)

王令简介

宋大名元城人,长于广陵。初字钟美,改字逢原。少孤贫,未尝从师,辞章已雄伟老成。王安石推重其人品文章,为之延誉,并以夫人之妹妻之。诗学韩愈、孟郊,内容多涉及社会现实。有《广陵集》。

相关古诗词

偶感

宋代-王令

壮志老来退,穷愁无易攻。

风云诗气焰,天地醉心胸。

午枕著不觉,昼门关更慵。

由来自疏拙,底处不相容。

形式:

良农

宋代-王令

良农手足胝,老贾不亲犁。

歉岁糠糟绝,高门犬马肥。

天心不宜咎,人理自谁尸。

安得悠悠者,来同予一悲。

形式:

琼花

宋代-王令

无双亭下枝,密密复稀稀。

蚌碎珠骈出,须牵蝶合围。

会须珍作宝,常恐散成飞。

况是东风后,游人莫易归。

形式:

代人送常州张卿挂冠

宋代-王令

清优四皓官,潇洒二疏颜。

直道空华发,明时独买山。

如闻元老议,尚恐软轮还。

谁是尘埃者,清风合自攀。

形式:

偶成

宋代-王令

十日九自病,偶平还苦吟。

万金无枉志,千古有遗心。

静隐支凭几,寒搔发解簪。

南风久寂寞,谁继五弦琴。

形式:

答满子权兼简衡父

宋代-王令

君唱奈高何,君休我试歌。

古今愚智府,天地是非罗。

何日功名就,青云日月磨。

俗儿吾不较,计此竟谁多。

形式:

寄满粹翁

宋代-王令

心爱满夫子,论师不敢交。

诚明大中性,二五老阳爻。

后学谁思进,吾蒙久辱包。

思之无见日,梦把客门敲。

形式:

寄满衡父

宋代-王令

寒叶落傞傞,荆榛刺出柯。

四邻松竹少,晚岁雪霜多。

兹世居无可,劳生计奈何。

此心须见子,不敢向人歌。

形式:

宋代-王令

寒云惨四垂,万景浩成悲。

白日不可见,青天自取欺。

晚烟先夜色,宿雨借寒威。

泥潦莫相涴,西风会有时。

形式:

次韵立之红叶

宋代-王令

雨露三春少,风霜一夜多。

从来有根本,不怕下枝柯。

楚岸枫相属,吴山橘与和。

秋居好相慰,醉色伴吾酡。

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