秀石疏林图(题)

石如飞白木如籀,写竹还于八法通。

若也有人能会此,方知书画本来同。

形式:

诗词简介

题诗的这幅《秀石疏林图》可以看出,坡石的勾皴以侧锋斫扫,苍劲的笔道中丝丝露白,正是典型的“飞白”书体;枯木则笔笔中锋,点划凝重,曲折重迭,顿挫有致,显出篆籀的意趣;写竹筱、踢枝用行草法,劲利而有弹性,撇叶用八分法,丰腴而又敦实,侧、勒、努、趯、策、掠、啄、磔,悉合“永字八法”,枝叶纷披,摇曳生姿。整个描绘,以轻重疾徐的笔势,配合了干湿浓淡的墨彩,来摄取对象的形质、态势、情趣,朴实利落中,特别显得格局宏敞,意象高华。图上题诗即是赵孟頫对于书画同源的见解,他认为画石头、树木和竹子,以及兰花、梅花,都跟书写汉字的机理有内在联系。

翻译

画石头的笔法像似书法的飞白体,画树木的笔法像似书法的籀文。 画写意竹特别是竹叶需要通晓“八 法”。如果有人要理解、领悟这一点,就必须知道书法与绘画在远古时代本来是同为一体的,至今使用的笔法也基本上是相同的。

注释

飞白 :是汉字的一种书体,多具侧锋效果。相传东汉灵帝时修饰鸿都门的匠人用刷白粉的帚写字,笔画有的部分呈枯丝平行,有一种特殊的表现效果,蔡邕见后,归作“飞白书”。这种书写方法,用笔若飞,其间丝丝露白,如枯笔所致,却是刻意而为。现今留存最有名的飞白书作品是武则天所写的《太子升仙碑》。

籀(zhòu): 古代的一种字体。中国春秋战国时流行于秦国,今存石鼓文是其代表。亦称“大篆”。

八法 :永字八法。

收录诗词(572)

赵孟頫(元)

赵孟頫简介

元湖州人,字子昂,号松雪道人。宋宗室。幼聪敏,为文操笔立就。以父荫为真州司户参军,宋亡,家居。世祖征入朝,授兵部郎中,迁集贤直学士。帝欲使与闻中书政事,固辞。每见,必语及治道,多所裨益。累拜翰林学士承旨。卒谥文敏。诗文清邃奇逸,书法兼工篆、隶、行草,自成一家。绘画亦善山水、竹石、人物、鞍马、花鸟。有《松雪斋文集》。

相关古诗词

春寒

元朝-赵孟頫

夜雨鸣高枕,春寒入敝袍。

时光自花柳,吾意岂蓬蒿。

失色黄金尽,知音白雪高。

山林隐未得,空觉此生劳。

形式:

早春

元朝-赵孟頫

溪上春无赖,清晨坐水亭。

草牙随意绿,柳眼向人青。

初日收浓雾,微波乱小星。

谁歌采蘋曲?

愁绝不堪听。

形式:

重游弁山

元朝-赵孟頫

竹色迷行径,松声汹座隅。

水清花自照,风暖鸟相呼。

饮罢思棋局,歌长缺唾壶。

重来潇洒地,聊足慰须臾。

形式:

雪后同子俊游何山次韵二首

元朝-赵孟頫

兵革时犹动,山林日就荒。

子真思隐遁,詹尹问行藏。

有意随三饭,无人馈五浆。

远山湖外白,立马见微茫。

形式:

雪后同子俊游何山次韵二首

元朝-赵孟頫

湍驶波翻雪,风生地出雷。

薄醪随意尽,寒气逼人来。

更欲明朝去,何妨迫暮回。

自怜非李广,醉尉莫相猜。

形式:

鱼乐楼

元朝-赵孟頫

楼下南来水,清泠百尺深。

菰蒲终夜响,杨柳半溪阴。

日月驱人世,江湖动客心。

向来歌舞宴,达晓看横参。

形式:

次韵陈无逸中秋月食风雨不见

元朝-赵孟頫

溪月当圆夜,看云起莫愁。

层阴连积水,伏雨暗清秋。

白璧难容玷,明珠不可求。

每因观节物,转觉此生浮。

形式:

次韵子山登楼有感二首

元朝-赵孟頫

西北高楼好,登临望眼空。

弁山横雨外,笠泽浸天东。

计乏千金药,羞看百炼铜。

只应将顺事,都付酒杯中。

形式:

次韵子山登楼有感二首

元朝-赵孟頫

怀古情何极,登危气尚雄。

江山一时胜,宇宙百年中。

翠袖愁空谷,绨袍受朔风。

超然高举意,决眦送孤鸿。

形式:

和周景远见寄

元朝-赵孟頫

四海多兄弟,交情子独亲。

方将寻舴艋,何意画麒麟。

簿领淹豪士,江湖著散人。

相看俱老大,喜见二毛新。

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