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用两个及以上关键字进行搜索
【其一】
雨在时时黑,春归处处青。
山回失小寺,湖尽得孤亭。
【其二】
春着湖烟腻,晴摇野水光。
草青仍过雨,山紫更斜阳。
《栖禅暮归书所见二首》是宋代诗人唐庚的组诗作品。此诗作于宋徽宗政和二年壬辰(公元1112年),描写的是唐庚在一次春游栖禅山暮归时所见的景色风光。第一首诗由天气写到山容湖景,第二首诗由湖景写到变幻的天气和绿野紫山。两首诗在写法上偏于实写刻画,与唐代绝句多空灵蕴籍不同。两首诗均用对起对结格式,一句一景。表面上各自独立,不相连属,实际上所写景物不但为春日所共有,而且带有岭南地区春天晴雨变幻以及“暮归”这个特定时间的特征。
刚下过一阵雨,旋即又阴云漠漠,似乎在酝酿着另一阵雨。春回大地,处处一片青绿之色。
暮归途中,回望山峦,只见暮霭朦胧,不见日间所游的小寺;信步走到湖的尽头,忽然发现了一座孤亭。
春天来了,湖上缭绕着烟霭,带有浓重的湿意;晴光照耀,野外的河流池塘,波光粼粼,摇荡不已。
绿草刚经过一番春雨的冲洗,更显得青翠欲滴;烟光凝聚的山头,一派紫色,斜阳返照,增添了几分色泽。
栖禅:栖禅山,在惠州(今属广东)。
雨在:大雨已过,阴云未尽,似在酝酿着另一场雨。
湖:指丰湖,在惠州城西,栖禅山即在丰湖边。
尽:尽头。
着:着落。这里指春天来到。
仍:又、还。
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后集·卷三十四》:《栖禅暮归》云:“草青仍过雨,山紫更斜阳”,语意俱新矣。
《四库全书总目》:“刻意锻炼而不失气格。”
刘征《宋诗论》:这是一首颇具新意的“现代诗”,用当时最清新的手法作出了别具一格的风景图;但写景未免有点单调。
张志公《宋代的那些写景诗》:值得肯定,这首诗更新了当时宋代写景风格。有人说,唐庚的诗都很经典,那么这首就是出彩的了……“山紫更斜阳”要细细品味。
宋眉州丹棱人,字子西。哲宗绍圣间进士。徽宗时,为宗子博士。张商英荐其才,擢提举京畿常平。商英罢相,坐贬惠州安置。遇赦还,复官承议郎,归蜀道卒。为文精密,谙达世务,文采风流,人称小东坡。有《三国杂事》、《唐子西文录》、《唐子西集》。
山静似太古,日长如小年。
馀花犹可醉,好鸟不妨眠。
世味门常掩,时光簟已便。
梦中频得句,拈笔又忘筌。
朝持汉使节,暮作楚囚奔。
路入离骚国,江通欸乃村。
垣墙知地湿,草木验冬温。
寂寞桃源路,行人祗断魂。
古古今今路,朝朝暮暮行。
橘林香处饭,杉木翠边程。
山带湘灵惨,川含楚些清。
江湖无限句,迁客要才情。
何处不堪老,浮山倾盖亲。
潮田无恶岁,酒国有长春。
草木疑灵药,渔樵或异人。
近前端有得,丞相未宜嗔。
往事孤峰在,流年细草频。
但知其室迩,谁识所存神。
碑坏诗无敌,堂空德有邻。
吾今稍奸黠,终日酒边身。
乾坤心腹友,江海鬓毛斑。
药补他乡阙,书开故国颜。
何时乘下泽,此日仰高山。
会是归耕耦,由来有赐环。
重阳陶令节,单阏贾生年。
秋色苍梧外,衰颜紫菊前。
登高知地尽,引满觉天旋。
去岁京城雨,茱萸对惠连。
人日伤心极,天时触目新。
残梅诗兴晚,细草梦魂春。
挑菜年年俗,飞蓬处处身。
蟆颐频语及,仿佛到东津。
此日方收信,前时已具舟。
开头今几月,软脚定中秋。
凉德为兄忝,炎荒代尔忧。
从今西望眼,应到见时休。
无云仍露坐,有月更江皋。
沉陆伤吾道,浮生忆尔曹。
扁舟应夏口,此夕数秋毫。
不见今三载,当时已二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