浣溪沙 · 赠闾丘朝议,时还徐州

一别姑苏已四年。秋风南浦送归船。画帘重见水中仙。

霜鬓不须催我老,杏丹依旧驻君颜。夜阑相对梦魂间。

形式:

诗词简介

闾丘孝终,字公显,苏州人,曾在黄州任太守。其时,苏东坡在京城做官,因写诗讪谤朝政,贬到黄州去任团练副使。苏东坡到黄州以后,在闾丘公显手下任职。闾丘公显为官清廉,为人正直,他知道东坡才髙八斗,是个饱学之士,并没有打击、排挤他,而是很敬重他,凡有宴会,总要请东坡一起出席。由此,东坡与闾丘公显交往甚密,友谊深厚。

东坡虽未在苏州做过官,却与苏州很有缘分,多次遊历苏州,关系十分密切。他在苏州幸得了不少莫逆之交,也结识了红颜知己。一个仕途坎坷、放荡不羁的豪放文人,却在苏州有过不少温暖的情怀。

东坡曾在杭州、常州做官,在此期间,不时来苏州遊赏。

东坡来到苏州,两个地方是必去的,一是拜访闾丘公显,会会老朋友,叙叙旧情;一是去遊览虎丘,欣赏名胜古迹,畅舒胸怀。他说过:「过姑苏,不遊虎丘,不谒闾丘,为二欠事。」

虎丘是苏州著名的名胜古迹,不仅有春秋时期吴王的遗迹,风景也十分美好。史书上赞为「绝岩纵壑,茂林深篁,为江左丘壑之表」,有「吴中第一名胜」的美誉。东坡喜欢遊历名山大川,借以激发诗兴。他到苏州遊过虎丘以后,被虎丘优美的风景所吸引,所陶醉。他写过一首《虎丘寺》,长达二十八行,有句云:「入门无平地,石路穿细岭。阴风生涧壑,古木翳潭井。湛卢谁复见,秋水光耿耿……」极力赞美虎丘之幽美。

东坡写的这首浣溪沙,注明「赠闾丘朝议,时还徐州」。闾丘公借路徐州前往苏州,而东坡也曾在那里任职,所以他感慨「一别姑苏已四年」,面对友人的归船,不仅勾起他对旧地的怀念,在秋风萧瑟的南浦,一种怀旧、伤感和离别的愁情交织在了一起。而归船的意象正是这两种情感的承载体,复杂而又难以言明。惜别,体现的是东坡面对友人将要离开所表现的依依不舍之情。

在送别闾丘的词作中,诗人将「梦魂」意象连结,无缝糅合了认为意象,真是信手拈来,天造之笔。此词体现了两人之间的情谊,也算是东坡居士与苏州人的一段佳话。后来,闾丘公显辞官回苏,居住在一条小巷里,小巷之名即用他的姓氏命名,称「闾丘坊」。此巷名至今仍用,位于人民路因果巷北。

注释

浣溪沙:词牌名。原为唐代教坊曲,《金奁集》入「黄钟宫」,《张子野词》入「中吕宫」。唐声诗唐代配乐之近体诗亦有「浣溪沙」调名,歌词为七言六句形式;又有「浣纱女」调名,歌词为五言四句形式。从字义上来看,「浣」,洗涤、漂洗也;「沙」,古通「纱」,故所「浣」者,「纱」也。敦煌出土之唐写本《云谣集·杂曲子》及五代后蜀赵崇祚《花间集》所录毛平圭、阎处士、毛熙震、李德润词,调名均题为「浣纱溪」。据南朝宋·孔灵符《会稽记》载:「勾践索美女以献吴王,得诸暨罗山卖薪女西施、郑旦,先教习于土城山。山边有石,云是西施浣纱石」。今浙江诸暨市南近郊的苧萝山下浣纱溪畔有浣纱石,上有传为东晋王右军所书「浣纱」二字,即所传春秋时越国美女西子浣纱处。一说浣纱溪即浙江绍兴南二十里若耶溪。总之,调名「浣纱溪」的本意即咏西子浣纱之溪。又,近人梁启勋《词学·调名》云:「《浣纱溪》,杜少陵诗『移船先生庙,洗药浣纱溪』。」按:今查《杜工部集》,唐杜少陵《绝句三首》诗有「移船先主庙,洗药浣沙溪」之句。成都杜甫草堂附近有浣花溪而无浣纱溪,况且梁启勋所引诗句,其中的「生」「纱」二字尚有异文,故梁说仅备参考。最早采用此调的是唐人韩致尧,通常以其词《浣溪沙·宿醉离愁慢髻鬟》为正体,另有四种变体。正体双调,四十二字,上阕三句,三平韵;下阕三句,两平韵;过阕二句多用对偶。另有仄韵体,始于南唐后主。此调音节明快,句式整齐,易于上口,为婉约、豪放两派词人所常用。别有《摊破浣溪沙》,又名《山花子》,上下阕各增三字,韵全同。张子澄词有「露浓香泛小庭花」句,名《小庭花》;韩涧泉词有「芍药酴縻满院春」句,名《满院春》;有「东风拂栏露犹寒」句,名《东风寒》;有「一曲西风醉木犀」句,名《醉木犀》;有「霜后黄花菊自开」句,名《霜菊黄》;有「广寒曾折最髙枝」句,名《广寒枝》;有「春风初试薄罗衫」句,名《试香罗》;有「清和风里绿荫初」句,名《清和风》;有「一番春事怨啼鹃」句,名《怨啼鹃》。

「赠闾丘朝议,时还徐州」:傅注本无题。《苏长公二妙集》本、毛本作「赠闾丘朝议,时过徐州」。兹从元 延祐本、明 吴讷钞本。

姑苏:傅子立注:「姑苏台在苏州。《越绝书》:『阖闾起姑苏台,三年聚材,五年乃成,髙见三百里。』」刘尚荣按:「汉袁康撰《越绝书·卷十二·内经九术》谓吴王夫差『起姑胥台……髙见二百里。』汉赵长君撰《吴越春秋·卷九·句践阴谋外传》注云:『台始基于阖闾而新作于夫差。』傅注引文不准确。」龙榆生笺:「此汎指苏州也。《元和郡县图志·卷二十五·〈江南道·苏州〉》:『《禹贡》扬州之地。周时为吴国。太伯初置城,在今吴县西北五十里,至阖闾迁都于此。后为越所并,楚灭越而封黄歇于吴。秦置会稽郡二十六县于吴。项羽初起,杀会稽太守殷通,即此也。汉亦为会稽郡。后汉顺帝永建四年,阳羡令周喜、山阴令殷重上书,求分为二郡,遂割浙江以东为会稽,浙江以西为吴郡。孙氏创业,亦肇迹于此。历晋至陈不改,常为吴郡,与吴兴、丹阳号为「三吴」。隋开皇九年平陈,改为苏州,因姑苏山为名。山在州西四十里,其上阖闾起台。外郭城,云是伍胥所筑,周回四十七里。州境东西四百四十一里,南北四百九十八里。西北至上都三千三十里,西北至东都二千一百七十里,南至杭州三百七十里。正南微西至湖州二百一十里,东北至海三百三十里,西北至常州一百九十里。』」

南浦:傅子立注引南朝梁·江文通《别赋》:「送君南浦,伤如之何。」

水中仙:傅子立注:「《湘中怨》:『郑生晨出,度洛桥,遇艳丽,载而与俱,号曰「汜人」。居岁满,无以久留;生持泣留之,不能,竟去。后十馀年,生之兄为岳州刺史,上巳日,与家徒登岳阳楼,望岳渚,张乐宴酣。』生愁思吟曰:「情无限兮荡洋洋,怀佳期兮属三湘。」声未终,有画舻浮漾而来,中为綵楼,髙百尺,其上施帏帐栏笼,画饰帷褰《太平广记》引作「尽饰帏囊」。有弹弦鼓吹者,皆神仙蛾眉,被服烟霞,裾袖皆广尺。中一人起舞,含颦怨望,形类汜人。舞而歌曰:「溯青春兮江之隅,拖湖波兮袅绿裾。荷拳拳兮来舒,非同归兮何如?」舞毕,敛袖翔然,凝望楼中,纵观方临槛,须臾,风涛崩怒,遂不知所往。」刘尚荣按:「事详《文苑英华·卷三百五十八·湘中怨解》。别见《太平广记·卷二百九十八·太学郑生》引《异闻集》,字句颇有异同。」

杏丹:元延祐本原校:「一作『杏花』。」明吴讷钞本、《苏长公二妙集》本、毛本皆作「杏花」。龙榆生笺:「《神仙传》:『董奉居庐山,为人治病,重者种杏五株,轻者种杏一株,号「董仙杏林」。』」

「夜阑相对梦魂间」句:傅子立注引唐·杜少陵《羌村三首(其一)》诗:「夜阑更秉烛,相对如梦寐。」

收录诗词(3369)

苏轼(宋)

苏轼简介

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唐宋八大家之一,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字子瞻,一字和仲,号东坡居士。苏老泉长子,苏颍滨兄。与父、弟合称“三苏”,故又称“大苏”。宋仁宗嘉祐二年(1057年)进士。嘉祐六年(1061年),再中制科,授签书凤翔府节度判官厅事。宋英宗治平二年(1065年),召除判登闻鼓院,寻试馆职,除直史馆。治平三年,父卒,护丧归蜀。宋神宗熙宁二年(1069年),服除,除判官告院兼判尚书祠部,权开封府推官。熙宁四年(1070年),上书论王介甫新法之不便,出为杭州通判。徙知密、徐二州。元丰二年(1079年),移知湖州,因诗托讽,逮赴台狱,史称“乌台诗案”。狱罢,贬黄州团练副使,本州安置。元丰四年(1081年),移汝州团练副使。元丰八年(1085年)春,得请常州居住,十月起知登州。寻召除起居舍人。宋哲宗元祐元年(1086年)迁中书舍人,改翰林学士兼侍读。元祐四年(1089年),以龙图阁学士知杭州。会大旱,饥疾并作,东坡请免上供米,又减价粜常平米,存活甚众。杭近海,民患地泉咸苦,东坡倡浚河通漕,又沿西湖东西三十里修长堤,民德之。元祐六年(1091年),除翰林学士承旨,寻因谗出知颍州,徙扬州。后以端明殿学士、翰林侍读学士出知定州。绍圣元年(1094年),贬惠州。绍圣四年(1097年),再贬儋州。累贬琼州别驾,居昌化。宋徽宗即位,元符三年(1100年)赦还,提举玉局观,复朝奉郎。建中靖国元年(1101年),卒于常州,年六十四(按:东坡生于宋仁宗景祐三年十二月十九日,时已入1037年)。宋孝宗时谥文忠。东坡于文学艺术堪称全才。其文汪洋恣肆,清新畅达,与欧阳文忠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为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山谷并称“苏黄”;作词开豪放一派,变词体绮靡之风,下启南宋,与辛稼轩并称“苏辛”;工书,擅行、楷,能自创新意,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与黄山谷、米元章、蔡君谟并称宋四家;画学文与可,喜作枯木怪石,论画主张神似。有《东坡集》四十卷、《东坡后集》二十卷、《和陶诗》四卷、《东坡七集》、《东坡志林》、《东坡乐府》、《仇池笔记》《论语说》等。《全宋诗》东坡诗,卷一至卷四六,以清道光刊王文诰《苏文忠公诗编注集成》为底本,卷四七、卷四八,以清干隆刊冯踵息《苏文忠诗合注》为底本。校以宋刊半叶十行本《东坡集》《东坡后集》(残,简称集甲)、宋刊半叶十二行本《东坡集》《东坡后集》(残,简称集乙,集甲、集乙合称集本)、宋眉山刊《苏文忠公文集》(残,简称集丙)、宋黄州刊《东坡先生后集》(残,简称集丁),宋刊《东坡先生和陶渊明诗》(简称集戊)、宋刊《集注东坡先生诗前集》(残,简称集注)、宋嘉泰刊施德初、顾景繁《注东坡先生诗》(残,简称施甲)、宋景定补刊施、顾《注东坡先生诗》(残,简称施乙,施甲、施乙合称施本)、宋黄善夫家塾刊《王状元集百家注分类东坡先生诗》(简称类甲)、宋泉州刊《王状元集百家注分类东坡先生诗》(残,简称类乙)、元务本书堂刊《增刊校正王状元集注分类东坡先生诗》(简称类丙,类甲、类乙、类丙,合称类本)、明成化刊《东坡七集》(简称七集)、明万历刊《重编东坡先生外集》(简称外集)、清查初白《补注东坡编年诗》(简称查注)、清冯踵息《苏文忠诗合注》(简称合注)。参校资料一为金石碑帖和著录金石诗文的专著的有关部分;一为清人、近人的苏诗校勘批语,其中有何义门焯所校清康熙刊《施注苏诗》(简称何校),卢檠斋、纪晓岚所校清干隆刊查注(分别简称卢校、纪校),章茗簃所校缪艺术风覆明成化《东坡七集》(简称章校)。卷四八所收诗篇除《重编东坡先生外集》外,还分别采自《春渚纪闻》、《侯鲭录》等书,亦据所采各书及有关资料进行校勘。新辑集外诗,编为第四九卷。生平见《宋史·卷三百三十八·苏轼传》。

相关古诗词

自题金山画像

宋代-苏轼

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

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

形式:

行香子 · 病起小集

宋代-苏轼

昨夜霜风,先入梧桐。浑无处、回避衰容。问公何事,不语书空。但一回醉,一回病,一回慵。

朝来庭下,光阴如箭,似无言、有意伤侬。都将万事,付与千钟。任酒花白,眼花乱,烛花红。

形式:

蝶恋花 · 密州上元

宋代-苏轼

灯火钱塘三五夜。明月如霜,照见人如画。帐底吹笙香吐麝,更无一点尘随马。

寂寞山城人老也。击鼓吹箫,却入农桑社。火冷灯稀霜露下,昏昏雪意云垂野。

形式:

临江仙 · 送钱穆父

宋代-苏轼

一别都门三改火,天涯踏尽红尘。依然一笑作春温。无波真古井,有节是秋筠。

惆怅孤帆连夜发,送行淡月微云。尊前不用翠眉颦。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

形式:

江城子 · 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

宋代-苏轼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形式:

临江仙 · 夜归临皋

宋代-苏轼

夜饮东坡醒复醉,归来仿佛三更。家童鼻息已雷鸣,敲门都不应,倚杖听江声。

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夜阑风静縠纹平,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

形式:

儋耳山

宋代-苏轼

突兀隘空虚,他山总不如。

君看道傍石,尽是补天馀。

形式:

菩萨蛮 · 回文夏闺怨

宋代-苏轼

柳庭风静人眠昼,昼眠人静风庭柳。香汗薄衫凉,凉衫薄汗香。

手红冰碗藕,藕碗冰红手。郎笑藕丝长,长丝藕笑郎。

形式:

水调歌头

宋代-苏轼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形式:

行香子 · 丹阳寄述古

宋代-苏轼

携手江村,梅雪飘裙。情何限、处处销魂。故人不见,旧曲重闻。向望湖楼,孤山寺,涌金门。

寻常行处,题诗千首,绣罗衫、与拂红尘。别来相忆,知是何人。有湖中月,江边柳,陇头云。

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