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叠山先生己丑九月被执北行闽士以诗送之

皇天久矣眼垂青,盼盼先生此一行。

遗表不随诸葛死,离骚长伴屈原清。

两生无补秦兴废,一出诚关鲁重轻。

白骨青山如得所,何消儿女哭清明。

形式:

诗词简介

这首诗录自厉鹗《宋诗纪事·卷七十九》。题目中所说的叠山是谢枋得的号。他是南宋遗民。元世祖至元二十三年(公元1286年)、二十四年(公元1287年)两次召他至大都(今北京)作官,均被拒绝。至元二十五年(公元1288年),福建地方官强迫他北上,他即日食果菜,以示必死。次年到达大都,得病,迁居悯忠寺,见壁上有《曹娥碑》,泣曰:“小女子犹尔,吾岂不汝若哉!”早已降元的南宋旧臣留梦炎,遣使持药杂米以进,枋得怒曰:“吾欲死,汝乃欲生我耶?”弃之于地,终不食而死。(略据《宋史·卷四二五·谢枋得传》) 谢枋得之死,上距文天祥至元十九年(公元1282年)就义已经七年,他是南宋死义的最后一人,与文天祥先后辉映。他在临北行之前,写了一首七律《北行别人》表明自己不屈之志。当时步他的诗韵为他送行的有游古意、叶爱梅、毛静可、魏天应、蔡正孙等,另外还有陈达翁、王济源的送行诗。(均见《叠山集·附录》)诗多勉励宽慰语,写得最为沉郁感人的是王奕这首和韵送行诗,厉鹗乃根据《西江诗话》采录,不在《叠山集·附录》之内。

起联“皇天久矣眼垂青,盼盼先生此一行。”继谢枋得原诗末联“南八男儿终不屈,皇天上帝眼分明”的诗意,而加以深拓。第一句说谢枋得在南宋灭亡之后,长期隐居,两次拒绝元朝招聘之命,铁骨铮铮,受到皇天的“垂青”。“垂青”是用晋朝诗人阮籍“能为青白眼”的典故,意即眷赏,另眼看待。诗里的内在涵义是说谢枋得的人格已经受到天帝的长期眷赏,应当继续坚特下去,不负苍天。第二句表明作者的期望。“盼盼”这个叠词透露出作者殷切期待的心情,期待什么呢?下边写出来了。

颔联“遗表不随诸葛死,离骚长伴屈原清”用两位古人的事迹进行劝勉。诸葛亮在《出师表》里表明自己对蜀汉事业“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他实践了自己的诺言,他,人虽死而《出师表》没有随他死去,而永远传于人间。屈原在他的《离骚》巨作里,反复陈述了他对楚国的忠贞不二之情,到后来他宁愿自沉汩罗,下从彭咸,也不肯同流合污;《离骚》这篇巨作伴随着屈原清风亮节而长存天壤。言外之意很清楚,就是希望对方以诸葛亮和屈原为楷模,不能对元朝降身屈节。

颈联“两生无补秦兴废,一出诚关鲁重轻”,用的是鲁地两儒生的典故。秦朝末年,陈胜吴广起兵反秦,秦朝博士鲁人叔孙通,见天下大乱,知秦必亡,逃归故乡,参加了项梁、项羽领导的起义军。项羽失败后投汉。刘邦定天下后,要他定群臣朝见皇帝的礼仪制度,他回到鲁地征聘儒生三十多人作为助手。有两位儒生不赞成他的作为,不肯应徵。叔孙通说他们二人是“不知时变”,遂与其他儒生西上长安制定了朝仪,受到封赏。(见《史记·卷九十八·叔孙通传》)诗里用这个典故的意思是说,鲁两生的行为对秦朝的兴废是不起什么作用的,但只要一出来就关系到鲁地的声望的轻重,不出则重,一出则轻。这里用来比喻谢枋得到大都去关系到宋王朝的声誉,应当坚持到底,为已经灭亡的宋朝争光。这个典故用得贴切而含意深厚,对于谢枋得来说,是精神上的鼓励,也是恳切的忠告:千万不能失节啊!

末联“白骨青山如得所,何消儿女哭清明”两句,勉励对方宁杀身以成仁,勿求生以伤义,青山处处,可埋白骨,只要死得其所,自足不朽,何须葬身故乡,赢得儿女们清明时节的哭声呢。这两句是全诗的主旨所在,也是全诗的警句。它形象地概括了中国古代忠臣义士的生死观,也是诗人自己的生死观。较之“何须马革裹尸还”的情意尤为深厚,几可与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名句争辉。谢枋得到大都后,终于不负平生之志,从容死义。他是不朽的,这首送行诗可与他的不朽业绩并传。

注释

谢叠山:名枋得,南宋遗民,元世祖曾两次召他到大都,均被他拒绝。后被强迫北上,他绝食而亡。

两生:汉朝统一天下后,原为秦朝博士的鲁人叔孙通为刘邦制定朝臣朝见的礼仪制度,回到鲁地徵聘儒生,有两位前朝儒生不肯应徵。

收录诗词(136)

王奕(元)

王奕简介

宋末元初信州玉山人,字敬伯,号斗山。与其子居玉琅峰读书。与文天祥、谢枋得友善。枋得被俘北上时,尝为诗送之以寄慨。入元,仕玉山教谕,建斗山书院。所著《斗山文集》等不传,仅有《玉斗山人集》三卷传世。

相关古诗词

回建德寄冯和峰隐士

元朝-王奕

王子归邹鲁,知公隐德乡。

道为千载惜,身抱六经藏。

青壁丹崖远,黄花白骨香。

百年交一臂,悔不拜庞床。

形式:

和赵若伦旧题多景楼

元朝-王奕

大地山河合九州,秋风吹起故乡愁。

洛山冉冉机云出,汉水潇潇巡远羞。

东望海连甘露寺,北来诗满镇江楼。

金台万里天门杳,且问东津汶上舟。

形式:

和罗隐诗再题多景楼

元朝-王奕

老了英雄费了吟,鹿儿化马不消寻。

死生寿夭苍生命,治乱存亡上帝心。

嶓冢西来山叠叠,焦金东望海深深。

眼前参透坎中画,始识恒河只寸涔。

形式:

和卢疏斋多景楼韵

元朝-王奕

一合乾坤气脉连,蜜甜本不拣中边。

几千万劫本同此,百八十年何间然。

北固英雄前去古,中原文献后来贤。

老怀登此成欣感,日落苍梧生紫烟。

形式:

题北固亭

元朝-王奕

杜老当年识恨遗,与天争汉死奚疑。

伏羱犹忆分三日,老骥空悲混一时。

往事竟随东逝水,新题全是北来诗。

如今多景楼头酒,免得诸公赋黍离。

形式:

题焦山吸江亭

元朝-王奕

甲子三千六百期,此山崒嵂起何时。

雄吞海渎金狮子,霸断吴门铁犍儿。

水镜照空三国恨,浪鼋撞破六朝悲。

后来尽有无穷事,留与他年再赋诗。

形式:

题焦山客位

元朝-王奕

锁断长江铁户门,风帆云海几朝昏。

能依佛教绵遗址,大胜焦家裕后昆。

鹤骨已仙羲帖在,鳌身不动米碑存。

住山传得文殊印,遮莫前身是了元。

形式:

题金山金鳌阁

元朝-王奕

谁橐红炉铸宝刀,辟开太极奠金鳌。

尾摇光岳星辰转,背负乾坤日月劳。

潮落潮生通气息,帆来帆去动毫毛。

不知南北车书混,此际翻身第几遭。

形式:

书赵忠靖公祠堂

元朝-王奕

老臣将略服先零,撑拓淮江五十年。

不把壑舟移半夜,未应杞国坠中天。

父奢既不惭诸葛,子括胡为愧仲连。

节义功名父兄在,摩挲丰碣重潸然。

形式:

到扬州

元朝-王奕

仙去琼花不见根,津桥明月共谁论。

百馀载作江藩翰,十几年来蓟户门。

淮海楼头诸老眼,平山堂外六军魂。

翻愁吴楚空遗彦,作史无人岁月昏。

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