吾乡清道人,不屈破亡际。
黄冠变姓名,鬻书活夷市。
石交有农髯,颉颉同臭味。
高节与之并,又并擅绝艺。
道人蜕一瞬,坛坫续树帜。
坐振神翰誉,光价重遐裔。
灵根吐华蕤,雅咏杂嘲戏。
晚岁弄画笔,震发涎百辈。
古貌出蜃楼,中情率而挚。
奔命护死友,筑庵挹风义。
夙昔昵二子,忘形无轩轾。
踵过图书室,把玩祓浊秽。
别髯栖穷山,悃款递长句。
更许摹隐庐,悬影霰雪瘗。
尺幅滞邮筒,缠疾髯已逝。
天为晦光景,老愈孤氟类。
自诡超世怀,所偿注海泪。
烽燧穿一棺,衡云接哀吹。
陈三立(1859-1940),字伯严,号散原,江西义宁(今九江修水)人。湖南巡抚陈宝箴之子,与谭嗣同、丁惠康、吴保初合称“维新四公子”。光绪15年己丑(1889)进士,官吏部主事,期间曾参加强学会。光绪21年(1895),弃吏部主事官职,往湖南协助其父推行新政,办时务学堂、武备学堂、算学馆、《湘报》、南学会,罗致了包括谭嗣同、梁启超、黄遵宪在内的维新志士,湖南风气为之一变,成为全国维新运动的中心之一。戊戌(1898)政变后,以“招引奸邪”之罪革职,移居于江西南昌西山峥庐。后出任三江师范学堂总教习。清亡后以遗老自居,1937年卢沟桥事变,绝食五日而死。其诗宗尚黄庭坚,风格清奇拗涩,是近代同光体赣派的领袖,梁启超称其诗“不用新异之语而境界自与时流异,浓深俊微,吾谓于唐宋人集中罕见伦比”。有《散原精舍诗》、《散原精舍诗续集》、《散原精舍诗别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