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园

水景动深树,山光窥短墙。

秋村黄叶满,一半入斜阳。

幽竹如人静,寒花为我芳。

小园宜小立,新月似新霜。

形式:

诗词简介

本诗结构简单,却以意境胜。

以画写诗,唐王维时已发展得极好了,而黎简此作,与其称为画诗,不如看作是现在的「微电影」一类的东西,从一个摄像者的视角描绘了一段时间里诗人眼中的小园美景。

镜头首先对准的是平静的池水,水面倒映着层层深树,亦远亦近,微风一起,水面轻摇,树影也跟着迷乱起来,更显深远有致。镜头上移,诗人开始眺望远处的山峦,有趣的是,他并没有用「山光入短墙」一类俗语,而是变换角度,反客为主,偏偏说成是山光越过短墙,正探头探脑地偷窥着园中景色。一个「窥」字,让整联都活了起来,移诗人情感于山峦,不仅写出了山光之可爱,也借山光之「窥」有力地烘托出了小园之可爱,其匠心令人叫绝。

稍稍调小焦距,诗人又注意到了秋村中的黄叶。入秋之后,黄叶挂满树木,缀满村庄。此处黄叶之黄,不是枯黄,不是蔫黄,而是一种绚丽夺目的鲜黄,是镜头中的亮色。诗人就在这悦目的鲜黄中,时而左顾,时而右盼,发现自己东侧的黄叶平平无奇,而西侧黄叶却能化其鲜亮之颜色入落日之斜辉,奇绝美绝。是谓「一半」。诗人何以知黄叶之满?自然是各个方向都曾长凝久驻,也正因此才能比较出「一半」来,有了前句作底,后句才站得住,也更有韵味。此外,这一联两句在全诗皆对的情况下看似不工整,实则拗有拗的好处,诗人正是为了突出「一半入斜阳」着心之苦,景色之美,才故设拗句,引为亮色。

接着,镜头转到身边,幽竹静立,菊花沁芳,正是文人最喜之物。诗人在如斯美景中,为何说小园只宜「小立」呢?原来新月已上,冷似新霜。诗人从「斜阳」看到「新月」,实在已有一段时间,此时不耐寒冷,只好归去,也是无可奈何。用月来写寒,这不是什么新发明,「夜吟应觉月光寒」(李商隐《无题》)「清辉玉臂寒」(杜甫《月夜》)等早已有之,但把月比霜,写出寒冷的同时,又双层比喻出清静高洁之品质的,似不多见。

可能有人认为,本诗前两联写景,颈联过渡,尾联写人,这样说不是没有道理,但失之呆板。作为一篇微电影式的小诗,因为一个镜头(亦即摄像者)的存在,本诗实际上句句有人,处处有人。树影迷乱是人眼所见,山光窥园是人心所想,一半黄叶入斜阳,更暗含着诗人痴立园中之状。幽竹为淡泊,寒花表清高,明月新霜都是诗人高洁品质的象征。景色固然是外物,但选景则是只有人才能做到的,尤其是此诗的景物描写加入了大量的主观发挥。所以这首诗不仅表现了小园之美,也着意写出了诗人自身的高雅情怀。

收录诗词(37)

黎简(清)

黎简简介

清广东顺德人,字简民,一字未裁,号二樵,又号石鼎道人、百花村夫子。乾隆五十四年拔贡。诗画书称三绝,诗学李贺、黄庭坚,刻求新颖,书得晋人意。性喜山水,所居百花村,有众香亭、药烟阁等胜。名流来粤者无不过访。有《五百四峰草堂诗文钞》、《药烟阁词钞》、《芙蓉亭乐府》等。

相关古诗词

画鹰

清代-黎简

老树秋落日,古墙风满原。

苍然眉睫动,谁以羽毛论。

有想终能去,无群亦忘尊。

他时燕雀上,酸目见飞翻。

形式:

春郊

清代-黎简

桃花藉芳草,白马出花嘶。

初鸟声犹涩,春人年并齐。

含思各深浅,同里异东西。

相见不相问,青山畏日低。

形式:

秋寄

清代-黎简

向晓秋云飞,云飞人欲归。

黄叶夜来下,青山行处非。

新寒警薄袖,小怨托鸣机。

莫以风尘色,能污萝薜衣。

形式:

秋眺

清代-黎简

暮色万物浅,海山秋遂深。

蛟寒依石窟,楼回出村林。

叹逝惊生意,蠲情费道心。

西风汝须惜,疏鬓讵能任。

形式:

夕望

清代-黎简

树杪写金碧,远村收夕阳。

天青为岳色,沙白亦湖光。

他日兰台意,孤风梦泽凉。

东南皆水国,扬越一茫茫。

形式:

望仙坡最高楼

清代-黎简

在眼山川故国情,昆仑寒翠古邕城。

短长道路供离别,少壮交游半死生。

云色黄茅秋瘴尽,沙光碧玉暮江清。

平安郡邑南征后,偶问途人不说兵。

形式:

邕州城楼

清代-黎简

归心东与急流争,又见飞帆西去程。

知有年华在前路,可教人事但长征。

云移日影流山色,风挟江涛入雨声。

此是吾乡好时节,水村茅屋罢春耕。

形式:

寄陆徵君贯夫

清代-黎简

白下烟波画里船,朱方梅雪梦中天。

士龙实是鸾凰子,帝虎虚糜犬马年。

欹器周铭通叹识,追魂唐版藉煤毡。

何当远道储丹碧,风雨松陵对榻眠。

形式:

生涯

清代-黎简

天供烟景地供花,笔有溪山生有涯。

随事诗篇作年谱,不知言语属公家。

笑看蛮触争蜗角,愁袅羲和走日车。

独立滔滔问江水,为谁东去积尘沙。

形式:

客舍

清代-黎简

示疾毗耶乞钵空,众香饥岁术须穷。

多文世有嘲扬子,三绝吾方笑郑公。

地篆藓云随意雨,衣香花露过情风。

梅三近日嫌欧九,故故称诗乃尔工。

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