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觉经 · 普觉菩萨

于是普觉菩萨在大众中,即从座起,顶礼佛足,右绕三匝,长跪叉手,而白佛言:“大悲世尊,快说禅病,令诸大众得未曾有,心意荡然,获大安隐。世尊,末世众生去佛渐远,贤圣隐伏,邪法增炽,使诸众生求何等人,依何等法,行何等行,除去何病,云何发心,令彼群盲不堕邪见。”

作是语已,五体投地,如是三请,终而复始。

尔时,世尊告普觉菩萨言:“善哉!善哉!善男子,汝等乃能咨问如来如是修行,能施末世一切众生无畏道眼,令彼众生得成圣道。汝今谛听,当为汝说。”

时,普觉菩萨奉教欢喜,及诸大众默然而听。

“善男子,末世众生将发大心,求善知识欲修行者,当求一切正知见人,心不住相,不著声闻缘觉境界。虽现尘劳,心恒清净。示有诸过,赞叹梵行,不令众生入不律仪。求如是人,即得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末世众生见如是人,应当供养不惜身命。彼善知识四威仪中,常现清净,乃至示现种种过患,心无骄慢,况复抟财妻子眷属。若善男子于彼善友不起恶念,即能究竟成就正觉,心华发明,照十方刹。

“善男子,彼善知识所证妙法,应离四病。云何四病?

“一者作病。若复有人作如是言,我于本心作种种行,欲求圆觉。彼圆觉性非作得故,说名为病。

“二者任病。若复有人作如是言,我等今者不断生死,不求涅槃,涅槃生死无起灭念,任彼一切随诸法性,欲求圆觉。彼圆觉性非任有故,说名为病。

“三者止病。若复有人作如是言,我今自心永息诸念,得一切性寂然平等,欲求圆觉。彼圆觉性非止合故,说名为病。

“四者灭病。若复有人作如是言,我今永断一切烦恼,身心毕竟空无所有,何况根尘虚妄境界。一切永寂,欲求圆觉。彼圆觉性非寂相故,说名为病。

“离四病者,则知清净。作是观者,名为正观,若他观者,名为邪观。

“善男子,末世众生欲修行者,应当尽命供养善友,事善知识。彼善知识欲来亲近,应断骄慢,若复远离,应断嗔恨。现逆顺境,犹如虚空。了知身心毕竟平等,与诸众生同体无异。如是修行,方入圆觉。

“善男子,末世众生不得成道,由有无始自他憎爱一切种子,故未解脱。若复有人观彼怨家,如己父母,心无有二,即除诸病。于诸法中自他憎爱,亦复如是。

“善男子,末世众生欲求圆觉,应当发心作如是言,尽于虚空一切众生,我皆令入究竟圆觉,于圆觉中无取觉者,除彼我人一切诸相。如是发心,不堕邪见。”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普觉汝当知,末世诸众生,

  欲求善知识,应当求正见。

  心远二乘者,法中除四病,谓作止任灭。

  亲近无骄慢,远离无嗔恨。

  见种种境界,心当生希有,还如佛出世。

  不犯非律仪,戒根永清净。

  度一切众生,究竟入圆觉,

  无彼我人相,当依正智慧,

  便得超邪见,证觉般涅槃。

形式:

诗词简介

《圆觉经》是《大方广圆觉修多罗了义经》的简称,又作《大方广圆觉经》、《圆觉修多罗了义经》、《圆觉了义经》,佛教大乘之经典。内容是佛为文殊、普贤等十二位菩萨宣说如来圆觉的妙理和观行方法,全经分作序、正、流通三分,是唐、宋、明以来教(贤首、天台)、禅各宗盛行讲习的经典。

翻译

于是普觉菩萨在大众中离座而起,用最尊贵的礼仪,以顶礼礼敬佛足,然后起立右转,绕佛三圈,又长跪在佛前双手合掌,对佛禀告道:“大悲世尊,痛快淋漓地说出了修习禅法的弊病,使大众得知未曾明白的道理,心意也随之坦荡,身安心稳。世尊,末世众生离佛的时代逐渐久远,圣贤隐藏不出,邪法增多炽盛,此时应当让众生去求什么人,遵依什么样的教法,修行什么样的行法,除却什么样的弊病,发起什么样的誓愿?能使这些没有慧目的众生不堕落于邪见。”

普觉菩萨说完后,再次五体投地向佛祖致礼,循环往复,这样连续请求三次。

那时,世尊对普觉菩萨说:“善哉!善哉!善男子,你能询问如来的这些修行法门,能将无畏道眼施予众生,使这些众生得以成就圣道。现在你就仔细地听,我为你解说。”

当时,普觉菩萨以能接受佛的教导而心生欢喜,和其他参加法会的大众安静地听佛说法。

“善男子,末世众生想发大乘心,寻求教导众生修行善法的人,应当找有正确知识和见解的人,心不执着于名相,不执着于小乘境界。虽现被世俗事务所烦扰的尘劳相,但内心永远清净。有时虽示现有过错,但仍然赞叹清净的行为,不使众生作恶止善。求得这样的人就能成就无上正等正觉。

“末世众生见到这样的人,应当不惜生命去供养他。这些善知识在行、住、坐、卧时都显现清净,有时也示现种种过失,但不要对其心生傲慢,更何况仅贪恋食物、钱财、妻子、眷属。如果善男子对这些好的教友不起丝毫恶念,就能最终成就圆满正觉,心花散发光明,普照十方国土。

“善男子,那些善知识所修证的圆觉法门,应当远离四种弊病。这四种弊病是什么?

“一是作病。如果有人这样说,我于本心上生起种种造作行法,以此欲求圆满觉悟。但是圆满觉性不是由造作而得来的,所以说是弊病。

“二是任病。如果有人这样说,我们现在不必断除生死轮回,不必去求涅槃境界,生死涅槃的概念在我的心念中不会生起也没有消灭,任由一切事物随顺本性,以此欲求圆满觉悟。但是圆满觉性不是由任其自然而得来的,所以说是弊病。

“三是止病。如果有人这样说,我现在于自心上止息所有妄念,即得一切法性寂然平等,以此欲求圆满觉悟。但是圆满觉性不是由止息妄念而得来的,所以说是弊病。

“四是灭病。如果有人这样说,我现在永远断除一切烦恼,身心彻底地空无所有,更何况那些六根六尘等虚妄境界。一切都永远寂灭,以此欲求圆满觉悟。但是圆觉性不是寂灭相,所以说是弊病。

“只有远离四种弊病,才能知道所修的法门是为清净法门。这样观察所修证法才是正当的观法,其他观法都是不正当的观法。

“善男子,末世众生要修行的人,应当竭尽全力供养善友服侍善知识。那些善知识要来亲近你,你应当断除骄慢。如果他们又远离你了,你还应当断除气愤怨恨。逆顺境地都如同虚空。了知身心都毕竟平等,与众生的本体一样。这样修行才能证得圆满觉悟。

“善男子,末世众生之所以不能成就佛道,是由于无始以来心中都潜藏着对自己和他人憎爱的种子,所以未能解脱。如果有人将自己的冤家视同自己的父母一样,心中没有不一样的态度,那么他就可以除去心中的种种病患。对于万物中事物的自他、憎爱,也是以这样的方法认识。

“善男子,末世众生要求得圆满觉悟,应该发愿并这样说,在无边虚空中的一切众生,我都让他们证入究竟的圆满觉悟境界,但在圆觉中并没有可取的觉法,已经完全断除我相、人相以及一切相。这样发愿,就不会堕于错误恶劣的知见。”

当时,世尊为了重新阐述这个真义,于是说偈语:

  普觉汝当知,末世诸众生,

  欲求善知识,应当求正见。

  心远二乘者,法中除四病,谓作止任灭。

  亲近无骄慢,远离无嗔恨。

  见种种境界,心当生希有,还如佛出世。

  不犯非律仪,戒根永清净。

  度一切众生,究竟入圆觉,

  无彼我人相,当依正智慧,

  便得超邪见,证觉般涅槃。

注释

快:痛快,爽利,直截了当。禅病:指妨害禅定修行的一切妄念。妄念为禅定的病魔。

安隐:即安稳。身安心稳。

增:增长。炽:旺盛。

大心:大乘心,或大愿心。

不律仪:恶戒,作恶止善。

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略称“阿耨三菩提”、“阿耨菩提”等。“阿耨多罗”意译为“无上”,指所悟之道为至高无上,“三藐三菩提”意译为“正遍知”,表示所悟之道周遍而无所不包。因此“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可译为“无上正等正觉”,乃佛陀所觉悟之智慧,是真正平等觉知一切真理的无上智慧。

四威仪:是比丘、比丘尼所必须遵守的仪则,以保持严肃和庄重,具体包括行、住、坐、卧四个方面。

过患:过失与灾患。

抟:即抟食,又称“揣食”、“段食”,即分段而食。

十方刹:十方刹土,即十方国土的意思。

作病:即生心造作。

任病:即随顺诸法自性,任其自然。

止病:即认为止住妄念就能求真。

灭病:即耽住于诸法的寂灭相。

收录诗词(155)

释迦牟尼(周朝)

释迦牟尼简介

相关古诗词

金刚经 · 第二十九品 · 威仪寂静分

周朝-释迦牟尼

“须菩提!若有人言:如来若来若去,若坐若卧,是人不解我所说义。 何以故?如来者,无所从来,亦无所去,故名如来。”

形式:

金刚经 · 第五品 · 如理实见分

周朝-释迦牟尼

“须菩提。于意云何?可以身相见如来不?”

“不也,世尊,不可以身相得见如来。何以故?如来所说身相,即非身相。”

佛告须菩提:“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

形式:

金刚经 · 第三十二品 · 应化非真分

周朝-释迦牟尼

「须菩提!若有人以满无量阿僧祇世界七宝,持用布施;若有善男子、善女人, 发菩萨心者,持于此经,乃至四句偈等,受持读诵,为人演说,其福胜彼。 云何为人演说,不取于相,如如不动。何以故?」

「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佛说是经已,长老须菩提及诸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 一切世间天、人、阿修罗,闻佛所说,皆大欢喜,信受奉行。

形式:

金刚经 · 第一品 · 法会因由分

周朝-释迦牟尼

如是我闻。 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与大比丘众千二百五十人俱。 尔时,世尊食时,着衣持钵,入舍卫大城乞食。 于其城中,次第乞已,还至本处。 饭食讫,收衣钵,洗足已,敷座而坐。

形式:

金刚经 · 第二品 · 善现启请分

周朝-释迦牟尼

时,长老须菩提,在大众中,即从座起,偏袒右肩,右膝着地,合掌恭敬。而白佛言: “希有世尊!如来善护念诸菩萨,善付嘱诸菩萨。 世尊!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应云何住?云何降伏其心?”

佛言:“善哉,善哉。须菩提! 如汝所说:如来善护念诸菩萨,善付嘱诸菩萨。 汝今谛听,当为汝说: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应如是住,如是降伏其心。”

“唯然,世尊!愿乐欲闻。”

形式:

金刚经 · 第三品 · 大乘正宗分

周朝-释迦牟尼

佛告须菩提:“诸菩萨摩诃萨,应如是降伏其心: 所有一切众生之类,若卵生、若胎生、若湿生、若化生; 若有色、若无色;若有想、若无想、若非有想非无想, 我皆令入无馀涅槃而灭度之。如是灭度无量无数无边众生,实无众生得灭度者。 何以故?须菩提!若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非菩萨。”

形式:

金刚经 · 第四品 · 妙行无住分

周朝-释迦牟尼

“复次,须菩提! 菩萨于法,应无所住,行于布施。所谓不住色布施,不住声、香、味、触、法布施。 须菩提!菩萨应如是布施,不住于相。 何以故?若菩萨不住相布施。其福德不可思量。”

“须菩提!于意云何?东方虚空,可思量不?”

“不也,世尊!”

“须菩提!南、西、北方,四维上下虚空,可思量不?”

“不也,世尊!”

“须菩提!菩萨无住相布施,福德亦复如是不可思量。须菩提!菩萨但应如所教住。”

形式:

金刚经 · 第六品 · 正信希有分

周朝-释迦牟尼

须菩提白佛言:“世尊!颇有众生,得闻如是言说章句,生实信不?”

佛告须菩提:“莫作是说。如来灭后,后五百岁,有持戒修福者,于此章句能生信心, 以此为实,当知是人不于一佛、二佛、三四五佛而种善根,已于无量千万佛所种诸善根, 闻是章句,乃至一念生净信者,须菩提!如来悉知悉见,是诸众生得如是无量福德。 何以故?是诸众生无复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

“无法相,亦无非法相。 何以故?是诸众生若心取相,则为着我、人、众生、寿者。”

“若取法相,即着我、人、众生、寿者。何以故? 若取非法相,即着我、人、众生、寿者。 是故不应取法,不应取非法。以是义故,如来常说: 汝等比丘,知我说法,如筏喻者,法尚应舍,何况非法。”

形式:

金刚经 · 第七品 · 无得无说分

周朝-释迦牟尼

“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耶?如来有所说法耶?”

须菩提言:“如我解佛所说义,无有定法,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亦无有定法,如来可说。 何以故?如来所说法。皆不可取、不可说;非法,非非法。 所以者何?一切贤圣,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

形式:

金刚经 · 第八品 · 依法出生分

周朝-释迦牟尼

“须菩提!于意云何?若人满三千大千世界七宝以用布施,是人所得福德,宁为多不?”

须菩提言:“甚多,世尊!何以故?是福德即非福德性,是故如来说福德多。”

“若复有人,于此经中受持,乃至四句偈等,为他人说,其福胜彼。何以故? 须菩提!一切诸佛,及诸佛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法,皆从此经出。 须菩提!所谓佛法者,即非佛法。”

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