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用两个及以上关键字进行搜索
伤心误到芜城路。携血泪、无挥处。半月模糊霜几树。紫箫低远,翠翘明灭,隐隐羊车度。
鲸波碧浸横江锁。故垒萧萧芦荻浦。烟水不知人事错。戈船千里,降帆一片,莫怨莲花步。
《青玉案·吊古》是清朝作家徐灿创作的一首词。这首《青玉案》中“伤今”之意尤其明显,其中的“芜城”、“伤心”、“血泪”、“人事错”等字样饱蕴沧桑。
“吊古”是古典文学中的常见题材,但值得注意的是,其中几乎又没有纯粹的“吊古”。绝大多数吊古的文字都是“借力打力”,真实目的在于“伤今”。徐灿身际乱世,这首《青玉案》中“伤今”之意尤其明显,其中的“芜城”、“伤心”、“血泪”、“人事错”等字样饱蕴沧桑。这首词应注意两点:第一,词中的“芜城”指扬州,有鲍照传世名篇《芜城赋》可以为证。从“羊车”典故(《晋书·后妃上》:“(晋武帝)常乘羊车,恣其所之,至便宴寝。宫人乃取竹叶插户,以盐汁洒地,而引帝车。”)、“横江锁”典故(晋武帝时,王濬水军东下平吴,吴人在西塞山横江装设铁锁阻挡船舰)及化用刘禹锡《西塞山怀古》诗意来看,主要又凭吊金陵。扬州为长江天堑之门户,史可法守城失败后,发生了惨绝人寰的“扬州十日”屠城事件,而南京又为明初都城和为南明弘光政权首都,在明清之际是牵动人心的两处“要穴”。所以,徐灿的“吊古”就格外具有着“当下性”,从而引起知识群体血泪交迸的同感,自然也就“为世传诵”(张德瀛《词徵》)。
第二,单只题材选择的得当尚不足以令这首词成为一首名作,其成功的奥秘还在于作者交织多种意象、笔法,构建出绮丽而沉郁、细腻而大气的多元审美境界。简单说来,词上阕以婉约伤感为主,而“芜城”、“半月模糊”等意象又颇沉挚开阔;下阕铸语沉雄,情致悲郁,“烟月”、“莲花步”之点染又见出细腻深邃的历史情怀,因而别具一种撼人的力度。倪一擎《续名媛词话》评价此词“跌宕沉雄”、“不似绣箔中人语”也应该是着眼于此的。
清江苏昆山人,字朗亭,号玉峰。乾隆六年举人。有《画前易衍》。
旧游京国久相亲,三载同淹紫塞尘。
玉佩忽携春色至,兰灯重映岁华新。
多经坎坷增交谊,遂判云龙断夙因。
料得鱼轩回首处,沙场犹有未归人。
依旧绿,为谁红。草草花花满泪丛。欲挽游丝萦好梦,一枝啼血洒春空。
无情燕,故故却才来。飞傍绣帘还絮语,笑人依旧是天涯。
戢翼正徘徊。
花冥冥。水泠泠。雨雨风风满碧汀。劳劳长短亭。
想凄清。倚银屏。点点声声不忍听。盈盈泪暗零。
明月照人清夜,多愁多闷输他。梦魂无计驻飞花。展转碧阑西下。
柳嫩慢萦春病,梅销暗自酸牙。漏声千点滴窗沙。未到送春先怕。
剪烛闲思往事,看花尚记春游。侯门东去小红楼。曾共翠娥杯酒。
闻说倾城尚在,可如旧日风流。匆匆弹指十三秋。怎不教人白首。
不是人孤明月,月还负却良宵。如何三五雨潇潇。偏滴助愁萋草。
云卷微寒入暮,一灯瘦影魂摇。梦归宵短路迢迢。今夜梦归须早。
又是春光将尽,东风愁煞梨花。春魂不化蝶回家。绕遍玉阑干下。
燕子呢喃未了,一庭蕉雨交加。凄声细雨奈何它。记得前春曾怕。
素女乍离绮阁,水晶帘动微霜。幽情未肯便分香。怕见桃花红浪。
粉蕊含嗔抱喜,怕它蝶乱蜂忙。一枝清瘦玉初妆。不许何郎窥望。
午夜沈沉香薄覆。梦醒春依旧。怕得燕双归,带却愁来,偏向人心授。
一剪东风寒欲逗。渐逼檀眉瘦。也拟醉花阴,腻白夭红,凄雨先僝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