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宫 · 醉太平

堂堂大元,奸佞专权。开河变钞祸根源,惹红巾万千。

官法滥,刑法重,黎民怨。人吃人,钞买钞,何曾见。贼做官,官做贼,混愚贤,哀哉可怜。

形式:

诗词简介

《醉太平·堂堂大元》是流行于元朝末年的一首散曲,作者不详。这支曲子从一个侧面揭露了元朝政治黑暗、吏治腐败的混乱情况,揭示了农民起义的社会根源。全曲通篇都在控诉社会现实,有如战斗檄文,格调质朴自然,语言辛辣明快,音调铿锵有力,重叠对偶句式的运用于变化中见工巧,堪称元曲小令之佳构。

翻译

堂堂大元朝,贪官污吏当权。河水泛滥成灾,新钞大量印造,货币迅速贬值,民不聊生,引起了红巾军千万人起义。官权泛滥无度,刑法残酷苛刻,百姓怨声载道。社会都到了人吃人的地步,用钱去换钱,什么时候见过这种情形?奸人做了官,做官的又都是贪官污吏,贤明的人得不到重用,悲哀啊真是可怜!

注释

正宫:宫调名。十二宫调之一,是元曲常用的宫调。醉太平:曲牌名。小令兼用。又名“凌波曲”,入“正宫”,亦入“仙吕”“中吕”。首二句须对仗,五、六、七句鼎足对。

堂堂:气象宏大庄严。

奸佞(nìng):谄媚巧伪、拨弄是非而又阴险狡猾的坏人。指元末丞相脱脱、参议贾鲁等人。佞,善以巧言献媚取宠者。

开河:指开掘黄河故道。因为元朝末年黄河水患连年不断,威胁了京师运漕的生命线,故由丞相脱脱责成工部尚书贾鲁开浚黄河故道,引黄入海。变钞:指变更钞法。元顺帝朝丞相脱脱为弥补国库空虚而采取的更定钞法的措施,强行规定以不等价的兑换标准推行新钞。由于滥发新钞,致使物价飞涨,民怨沸腾。

惹红巾万千:引起成千上万起义的红巾军。红巾,指元末由韩山童、刘福通等领导的农民起义军,因他们用红巾裹头为标志,故名“红巾军”。

官法滥:指官吏贪污成风和拿钱买官。《草木子》记载:“元朝末年,官贪吏污……自秦王伯颜专政,台宪官皆偕价同而得,于是有司录风。上下贿赂,公行如市。”

人吃人:当时黄河泛区饥民相食的情况时有发生。《草木子》载:“元京饥穷,人相食。”

钞买钞:指朝廷更定钞法后,旧钞与新钞的倒换买卖。

哀哉:真是悲哀啊。

评注

元末明初史学家陶宗仪:“《醉太平》小令一阕,不知谁所造。自京师以至江南,人人能道之。古人多取里巷之歌谣者,以其有关于世教也。今此数语,切中时病,故录之,以俟采民风者焉。”(《南村辍耕录》卷二十二)

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博士生导师王星琦:“(此曲)是形象的历史,可视为史家活的材料。同时,它又是人民群众所创造的活的文学,元散曲的生命力由此可见一斑。小令辛辣活泼,直接干预现实生活。语言生动亢爽,音律和谐自然,堪称民谣中之杰构也。”(《元曲三百首注评》)

收录诗词(409)

无名氏(元朝)

无名氏简介

相关古诗词

醉太平 · 正宫 · 讥贪小利者

元朝-无名氏

夺泥燕口,削铁针头,刮金佛面细搜求:无中觅有。

鹌鹑嗉里寻豌豆,鹭鸶腿上劈精肉,蚊子腹内刳脂油。

亏老先生下手!

形式:

无题

元朝-无名氏

芳迹依稀记汴梁,当年韵事久传扬;

紫宫有道通香窟,红粉多情恋上皇。

孰料胡儿驱铁马,竟教佳丽死红羊;

靖康奇耻谁为雪,黄河滔滔万古殇。

形式:

宣城民哭邑令

元朝-无名氏

公来何其迟,公去何其速。

使我宣城民,何以遂生育?

形式:

台温处树旗谣

元朝-无名氏

天高皇帝远,民少相公多。

一日三遍打,不反待如何?

形式:

松江谣

元朝-无名氏

满城都是火,府官四散躲。

城里无一人,红军府上坐。

形式:

仙方诗

元朝-无名氏

纷纷墓土黄金屑,片片花飞白玉芝。

君主一斤臣四两,调和服下即平夷。

形式:

法服歌诀

元朝-无名氏

袜履中单黄带先,裙袍蔽膝绶绅连。

方心曲领蓝腰带,玉佩丁当冠笏全。

形式:

浮梁民谣

元朝-无名氏

桃李阴阴六万家,下居民不识官衙。

甘棠喜有千年政,美玉终无一点瑕。

形式:

晚翠亭诗

元朝-无名氏

一径入青松,飞流澹晴绿。

道人晚归来,长歌振林谷。

山深不知秋,落叶下枯木。

须臾翠烟开,月色照彩服。

形式:

荆州鬼语

元朝-无名氏

苦也苦,几时泥到襄阳府。

苦也苦,几时泥到成都府。

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