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刚经 · 第二十三品 · 净心行善分

“复次,须菩提!是法平等,无有高下,是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以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修一切善法,则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须菩提!所言善法者,如来说即非善法,是名善法。”

形式:

翻译

其次,须菩提,任何人证得无上正等正觉都是一样的,没有先后,没有高低,没有大小,阿弥陀佛所证无上正等正觉和释迦牟尼佛所证无上正等正觉没有两样,未来弥勒佛所证无上正等正觉也不会有高下。因此,阿弥陀佛所宣说的无上正等正觉法和释迦牟尼佛所说不会有两样,未来弥勒佛也不会别有所说,三世一切诸佛所证都平等无有高下。还应当知道,法身佛,报身佛,应身佛也是平等没有高下。应身佛释迦牟尼是虚幻身,圆满报身卢舍那佛一样是虚幻身,清净法身毗卢遮那佛也不真,三身都是虚幻身,若以为法身真常,便堕在寿者相中还未见如来;若以为报身佛优于应身佛便堕在众生相中,还未见如来;若以为应身佛释迦牟尼所说法门不如卢舍那佛,不如毗卢遮那佛,便堕在牢固的我相人相中,还未发现无上正等正觉心。诸君当知,无上正等正觉即是法身,离此法身别无应身释迦牟尼佛,若见诸相非相则见如来,释迦牟尼佛不异法身毗卢遮那佛;应身若劣于圆满报身,很显然报身尚未圆满,是故,应身释迦牟尼佛不异报身卢舍那佛,毗卢遮那佛所示现无上正等正觉法不会优于释迦牟尼佛,释迦牟尼佛所说佛法也不会劣于卢舍那佛,为什么呢?说法者无法可说,岂有优劣?若人言说诸佛所说法有优劣,即为谤佛。不同程度的有情众生,循业发现不同佛身,法身、报身、应化身非一非异,无非都是梦幻中的知见,无上正等正觉没有高下,只是名叫做无上正等正觉。如果以没有我、没有人、没有众生、没有寿者相的智能,用来修习一切善法,就必定证得无上正等正觉。修一切善法,有八万四千法门,总要先跨出第一步,才能再走第二步,一直到证得无上正等正觉。第一步善法便是梵行清净,远离名闻利养、饮食知足、捐除睡眠、断除淫欲、断除嗔恨、断除愚痴。过去、现在、未来没有不修梵行而证得阿罗汉、大菩萨、佛,梵行是一切善法的基础。如果以为领悟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般若智,用来修习损人利己的双修法门,或咒术、气脉、算命风水,或世间文艺技巧,并不妨害菩萨行,事实上这些行为必定堕入五欲中,只能成就世间法,哪怕身心清净也只是凡夫境界,因为没有梵行清净之基础,无法做到应无所住而生其心的境界,所悟般若智便是偏空智,但能空谈玄妙而无般若行。上求佛果下化众生之菩萨行不切实际,最后变成空愿,不了了之。须菩提,所说善法,不舍世间规范,不怪异、没有秘密,不是不择手段达到目的的方便法,如来说这样的善法是虚幻的善法,只是名叫做善法。

收录诗词(155)

释迦牟尼(周朝)

释迦牟尼简介

相关古诗词

金刚经 · 第二十九品 · 威仪寂静分

周朝-释迦牟尼

“须菩提!若有人言:如来若来若去,若坐若卧,是人不解我所说义。 何以故?如来者,无所从来,亦无所去,故名如来。”

形式:

金刚经 · 第五品 · 如理实见分

周朝-释迦牟尼

“须菩提。于意云何?可以身相见如来不?”

“不也,世尊,不可以身相得见如来。何以故?如来所说身相,即非身相。”

佛告须菩提:“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

形式:

金刚经 · 第三十二品 · 应化非真分

周朝-释迦牟尼

「须菩提!若有人以满无量阿僧祇世界七宝,持用布施;若有善男子、善女人, 发菩萨心者,持于此经,乃至四句偈等,受持读诵,为人演说,其福胜彼。 云何为人演说,不取于相,如如不动。何以故?」

「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佛说是经已,长老须菩提及诸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 一切世间天、人、阿修罗,闻佛所说,皆大欢喜,信受奉行。

形式:

金刚经 · 第一品 · 法会因由分

周朝-释迦牟尼

如是我闻。 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与大比丘众千二百五十人俱。 尔时,世尊食时,着衣持钵,入舍卫大城乞食。 于其城中,次第乞已,还至本处。 饭食讫,收衣钵,洗足已,敷座而坐。

形式:

金刚经 · 第二品 · 善现启请分

周朝-释迦牟尼

时,长老须菩提,在大众中,即从座起,偏袒右肩,右膝着地,合掌恭敬。而白佛言: “希有世尊!如来善护念诸菩萨,善付嘱诸菩萨。 世尊!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应云何住?云何降伏其心?”

佛言:“善哉,善哉。须菩提! 如汝所说:如来善护念诸菩萨,善付嘱诸菩萨。 汝今谛听,当为汝说: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应如是住,如是降伏其心。”

“唯然,世尊!愿乐欲闻。”

形式:

金刚经 · 第三品 · 大乘正宗分

周朝-释迦牟尼

佛告须菩提:“诸菩萨摩诃萨,应如是降伏其心: 所有一切众生之类,若卵生、若胎生、若湿生、若化生; 若有色、若无色;若有想、若无想、若非有想非无想, 我皆令入无馀涅槃而灭度之。如是灭度无量无数无边众生,实无众生得灭度者。 何以故?须菩提!若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非菩萨。”

形式:

金刚经 · 第四品 · 妙行无住分

周朝-释迦牟尼

“复次,须菩提! 菩萨于法,应无所住,行于布施。所谓不住色布施,不住声、香、味、触、法布施。 须菩提!菩萨应如是布施,不住于相。 何以故?若菩萨不住相布施。其福德不可思量。”

“须菩提!于意云何?东方虚空,可思量不?”

“不也,世尊!”

“须菩提!南、西、北方,四维上下虚空,可思量不?”

“不也,世尊!”

“须菩提!菩萨无住相布施,福德亦复如是不可思量。须菩提!菩萨但应如所教住。”

形式:

金刚经 · 第六品 · 正信希有分

周朝-释迦牟尼

须菩提白佛言:“世尊!颇有众生,得闻如是言说章句,生实信不?”

佛告须菩提:“莫作是说。如来灭后,后五百岁,有持戒修福者,于此章句能生信心, 以此为实,当知是人不于一佛、二佛、三四五佛而种善根,已于无量千万佛所种诸善根, 闻是章句,乃至一念生净信者,须菩提!如来悉知悉见,是诸众生得如是无量福德。 何以故?是诸众生无复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

“无法相,亦无非法相。 何以故?是诸众生若心取相,则为着我、人、众生、寿者。”

“若取法相,即着我、人、众生、寿者。何以故? 若取非法相,即着我、人、众生、寿者。 是故不应取法,不应取非法。以是义故,如来常说: 汝等比丘,知我说法,如筏喻者,法尚应舍,何况非法。”

形式:

金刚经 · 第七品 · 无得无说分

周朝-释迦牟尼

“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耶?如来有所说法耶?”

须菩提言:“如我解佛所说义,无有定法,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亦无有定法,如来可说。 何以故?如来所说法。皆不可取、不可说;非法,非非法。 所以者何?一切贤圣,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

形式:

金刚经 · 第八品 · 依法出生分

周朝-释迦牟尼

“须菩提!于意云何?若人满三千大千世界七宝以用布施,是人所得福德,宁为多不?”

须菩提言:“甚多,世尊!何以故?是福德即非福德性,是故如来说福德多。”

“若复有人,于此经中受持,乃至四句偈等,为他人说,其福胜彼。何以故? 须菩提!一切诸佛,及诸佛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法,皆从此经出。 须菩提!所谓佛法者,即非佛法。”

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