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祖坛经 · 护法 · 第一节

神龙元年上元日,则天中宗诏云:“朕请安秀二师宫中供养,万机之暇,每究一乘。二师推让云:‘南方有能禅师,密授忍大师衣法,传佛心印,可请彼问。’今遣内侍薛简,驰诏请迎,愿师慈念,速赴上京。”师上表辞疾,愿终林麓。薛简曰:“京城禅德皆云,欲得会道,必须坐禅习定,若不因禅定而得解脱者,未之有也。未审师所说法如何?”师曰:“道由心悟,岂在坐也。经云:若言如来若坐若卧,是行邪道。何故?无所从来,亦无所去,无生无灭,是如来清净禅。诸法空寂,是如来清净坐。究竟无证,岂况坐耶?”简曰:“弟子回京,主上必问,愿师慈悲,指示心要,传奏两宫,及京城学道者。譬如一灯燃百千灯,冥者皆明,明明无尽。”师云:“道无明暗,明暗是代谢之义。明明无尽,亦是有尽,相待立名。故《净名经》云:法无有比,无相待故。”简曰:“明喻智慧,暗喻烦恼,修道之人,倘不以智慧照破烦恼,无始生死,凭何出离?”师曰:“烦恼即是菩提,无二无别。若以智慧照破烦恼者,此是二乘见解,羊鹿等机,上智大根,悉不如是。”简曰:“如何是大乘见解?”师曰:“明与无明,凡夫见二,智者了达,其性无二。无二之性,即是实性。实性者,处凡愚而不灭,在贤圣而不增,住烦恼而不乱,居禅定而不寂。不断不常,不来不去,不在中间,及其内外,不生不灭,性相如如,常住不迁,名之曰道。”简曰:“师说不生不灭,何异外道?”师曰:“外道所说不生不灭者,将灭止生,以生显灭,灭犹不灭,生说不生。我说不生不灭者,本自无生,今亦不灭,所以不同外道。汝若欲知心要,但一切善恶都莫思量,自然得入清净心体,湛然常寂,妙用恒沙。”简蒙指教,豁然大悟,礼辞归阙,奏师语。其年九月三日,有诏奖谕师曰:“师辞老疾,为朕修道,国之福田。师若净名,托疾毗耶,阐扬大乘,传诸佛心,谈不二法。薛简传师指授如来知见,朕积善馀庆,宿种善根,值师出世,顿悟上乘。感荷师恩,顶戴无已。并奉磨衲袈裟⑥及水晶钵,敕韶州刺史,修饰寺宇,赐师旧居为国恩寺焉。”

形式:

诗词简介

《六祖坛经》,全称《南宗顿教最上大乘摩诃般若波罗蜜经六祖惠能大师于韶州大梵寺施法坛经》,是佛教禅宗祖师惠能说,弟子法海等集录的一部经典。

翻译

神龙元年正月十五日,武则天和唐中宗下诏书说:“朕已经迎请慧安大师和神秀大师到皇宫中供养,在日理万机的空闲时间,每天钻研学习一点佛法。两位大师推让说:‘南方有一位慧能大师,受弘忍大师密传的衣钵佛法,得到以心传心的法门,可以向他请教。’现在派遣内侍薛简驰马捧诏旨去迎请您,希望大师能大发慈悲,赶快来京城。”慧能大师向来使呈交了一封称病辞谢的表章,表示愿意在山林里终老。薛简说:“京城的禅师大德们都说,要想得到佛道的真谛,必须打坐学习禅定,不经过禅定的功夫而获得觉悟解脱的,还从来没有过。不知道大师您所讲说的佛法宗旨是什么?”大师说:“佛道是从内心得到觉悟,哪里是靠打坐呢。佛经上说,如果说如来佛是从坐、卧中得道,那是邪门歪道。为什么这样说?因为无处可来,也无处可去,没有生也没有灭,这就是如来真正的清净禅意。一切法门本质上都是空寂,这就是如来真正的清净打坐禅修。其深奥的境界无法作有形的证明,岂是打坐所能包括的?”薛简说:“弟子回到京城,主上必然要问我,请大师大发慈悲,指示佛法的要旨,我好禀报两宫的圣上,并告知京城里修学佛道的人。这就像一盏灯又点亮了千百盏灯,让黑暗都变成了光明,光明普照无有穷尽。”大师说:“佛道无所谓光明和黑暗,明暗是代谢变化的意思。所谓光明普照无有穷尽,其实也是有尽头的,因为光明和黑暗是相对而存在的两个名称。所以《净名经》上说:佛法是不能比喻的,因为佛法不是相对而存在的。”薛简说:“光明比喻智慧,黑暗比喻烦恼,修佛道的人,如果不用智慧照耀破除烦恼,那无始无终的生死轮回又怎么能解脱呢?”大师说:“烦恼就是菩提,它们并不是两个东西,二者并没有区别。如果想用智慧来照破烦恼,这是声闻、缘觉二乘初级的看法,是坐羊车鹿车的阶段,真正的大慧根大智慧,都不是这样看的。”薛简问:“大乘境界的见解是什么?”大师说:“明和无明,凡夫俗子们看做两个东西,智慧的人就明白它们没有区别。没有区别的本性就是真实的本性。真实的本性,在凡俗的地位不会减少,在圣贤的地位也不会增加,停留在烦恼中不会因此而迷乱,到了禅定的境界中也不会因此而空寂。它是不会中断也不会永恒的,不来也不去的,不在中间,也不在内部或外部,不生也不灭,它的性质和表相如一,总是存在而没有变化,它的名字叫道。”薛简问:“大师说不生也不灭,这和外道的说法有什么区别?”大师说:“外道所说的不生也不灭,是用灭来停止生,用生来显示灭,这样的灭等于不灭,这样的生等于不生。我所说的不生也不灭,是本来就没有生,现在也就无所谓灭,这和外道的说法是不同的。你如果要想获得佛法要领,只要对一切善和恶都不思考,自然就进入清净的心之本体了,那时你就清湛宁静,妙用像恒河里的沙粒一样无穷无尽。”薛简受了大师指教,豁然开朗,大彻大悟,行礼告别大师,返回皇宫,把大师说的话上奏。还饷资粮那一年九月三日,朝廷有诏旨下发对大师给予表扬:“慧能大师因年老多病而辞谢进宫召请,他留在民间为朕修行佛道,这是在为国家种福田修功德。大师就像《净名经》里的维摩居士一样,托病在毗耶城,阐扬大乘教法,传授各位佛的教义,宣讲不二的法门。薛简带回了大师传授的如来智慧,朕多年行善积德,种下善根,才有这样的果报,幸遇大师出世,让朕顿悟了上乘的智慧。感谢大师的恩惠,感激无限。奉上磨衲袈裟和水晶钵盂,敕命韶州刺史重新装修佛寺,并赐大师旧居寺庙为国恩寺。”

注释

神龙元年:神龙是武则天年号,唐中宗沿用,神龙元年即公元705年。

上元日:阴历正月十五。

中宗:唐中宗李显,武则天之子,683年即帝位,684年被武则天废黜,705年复辟。

安秀二师:安;指嵩山少林寺慧安;秀,指玉泉寺神秀。

内侍:皇宫内庭的侍卫,当指太监。

磨衲袈裟:一种名贵的袈裟,据说是高丽国(朝鲜)所出产。

收录诗词(57)

慧能(唐)

慧能简介

名或作惠能。唐僧。岭南新州人,祖籍范阳,俗姓卢。与神秀同师禅宗五祖弘忍禅师。以“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一偈得弘忍赞许,密传其衣钵,成禅宗第六祖。后居韶州曹溪山宝林寺,弘扬“见性成佛”之顿悟法门,与神秀在北方倡行之“渐悟”相对,分称南宗、北宗。卒,宪宗谥其为大鉴禅师。弟子辑其语录为《六祖坛经》。

相关古诗词

付法颂

唐朝-慧能

心地含情种,法雨即花生。

自悟花情种,菩提果自成。

形式:

拟达摩和尚颂二首

唐朝-慧能

心地邪花放,五叶逐根随。

共造无明业,见被业风吹。

形式:

拟达摩和尚颂二首

唐朝-慧能

心地正花放,五叶逐根随。

共修般若惠,当来佛菩提。

形式:

无相颂

唐朝-慧能

愚人修福不修道,谓言修福而是道。

布施供养福无边,心中三恶元来造。

若将修福欲灭罪,后世得福罪元在。

若解向心除罪缘,各自性中真忏悔。

若悟大乘真忏悔,除邪行正即无罪。

学道之人能自观,即与悟人同一类。

大师令传此顿教,愿学之人同一体。

若欲当来觅本身,三毒恶缘心中洗。

努力修道莫悠悠,忽然虚度一世休。

若遇大乘顿教法,虔诚合掌至心求。

形式:

自性真佛解脱颂

唐朝-慧能

真如净性是真佛,邪见三毒是真魔。

邪见之人魔在舍,正见知人魔则过。

性中邪见三毒生,即是魔王来住舍。

正见忽除三毒心,魔变成佛真无假。

化身报身及法身,三身元本是一身。

若向身中觅自见,即是成佛菩提因。

本从化身生净性,净性常在化身中。

性使化身行正道,当来圆满真无穷。

淫性本是清净因,除淫即无净性身。

性中但自离五欲,见性刹那即是真。

今生若悟顿教门,悟即眼前见世尊。

若欲修行云觅佛,不知何处欲求真。

若能心中自见真,有真即是成佛因。

自不求真外觅佛,去觅总是大痴人。

顿教法者是西流,救度世人须自修。

今报世间学道者,不于此见大悠悠。

形式:

修行颂

唐朝-慧能

说通及心通,如日处虚空。

惟传顿教法,出世破邪宗。

教即无顿渐,迷悟有迟疾。

若学顿教法,愚人不可悉。

说即须万般,合离还归一。

烦恼暗宅中,常须生惠日。

邪来因烦恼,正来烦恼除。

邪正悉不用,清净至无馀。

菩提本清净,起心即是妄。

净性在妄中,但正除三障。

世间若修道,一切尽不妨。

常见自己过,与道即相当。

色类自有道,离道别觅道。

觅道不见道,到头还自恼。

若欲见真道,行正即是道。

自若无正心,暗行不见道。

若真修道人,不见世间过。

若见世间非,自非却是左。

他非我无罪,我非自有罪。

但自去非心,打破烦恼碎。

若欲化愚人,是须有方便。

勿令彼有疑,即有菩提现。

法元在世间,于世出世间。

勿离世间上,外求出世间。

邪见是世间,正见出世间。

邪正悉打却,菩提性宛然。

此但是顿教,亦名为大乘。

迷来经累劫,悟则刹那间。

形式:

僧举卧轮禅师偈作此相示

唐朝-慧能

惠能没伎俩,不断百思想。

对镜心数起,菩提作么长。

形式:

示志诚偈二首其一

唐朝-慧能

生来坐不卧,死去卧不坐。

一具臭骨头,何为立功过。

形式:

无相颂

唐朝-慧能

心平何劳持戒,行直何用修禅?

恩则孝养父母,义则上下相怜。

让则尊卑和睦,忍则众恶无喧。

若能钻木取火,淤泥定生红莲。

苦口的是良药,逆耳必是忠言。

改过必生智慧,护短心内非贤。

日用常行饶益,成道非由施钱。

菩提只向心觅,何劳向外求玄。

听说依此修行,天堂只在目前。

形式:

唐朝-慧能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无台。

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形式: